摘要:日本人身穿和服、韓國人穿著韓服走在當地街頭,稱得上司空見慣;但假若在北京的市區、臺北的捷運上,有人著漢服出現呢?
《左傳》有云:“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以華夏民族自居的中國人,自古即有本身的民族服飾,隨著歷朝遞嬗演進,代代相傳且歷久彌新。漢服與和服、韓服乃至歐美的西服,均應被一視同仁,而不是只掛在博物館里,看似遙不可及;至少應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重要或特殊場合必備的“正裝”。
相對于西服的“衣穿人”,漢服則是“人穿衣”,注重舒適性、禮儀性,多半為寬袖大袍,既讓身體活動自如,也達到對身體“不強調中的強調”。漢服、西服間的最大區別,即在于平面與立體結構、二維與三維的差異,正如西方油畫與中國畫兩者的大異其趣,卻也體現出中國人的處世智慧與哲理。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漢服亦為淵遠流長、代代相傳的一部分。何以時至今日,全球競以西服為尚,和服、韓服仍有其一定地位,唯獨漢服卻斯人獨憔悴,連個“正裝”的稱號都掙不到?
時尚,代表著一定的歷史文明、藝術高度與流行文化的結合。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也應致力于復興漢服,讓華夏民族的服飾文化與生命哲學遠播四方;甚至有朝一日成為引領世界時尚的“潮服”,誰曰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