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有句老話,兄弟一笑泯恩仇。漢服運動中的爭斗是很幼稚的,能夠體會到團結的意義的同袍則會主動尋求和解,并消除分歧或者擱置爭議。
漢服運動是現代社會的附屬品還是為改變社會而來?
這個問題實際上比較敏感的。一般而言,同袍們都會認為,漢服是現代中國發展之后的必然產物。也就是說,漢服作為一種文化要素,是一種上層建筑,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文化消費水平的提高催生出了漢服、禮儀、傳統經典等。最為坐實的經典句子是“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才會思考文化上的需求,因為物質決定意識嘛。那么,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經濟大發展,人們生活富足了,開始有精力和時間思考文化追求了。于是乎漢服作為一種文化消費呼之欲出。
馬原學的很好。
如果我們能夠耐心的去思考這個運動,我們會發現,也許漢服并不是像古琴、書法那樣作為一種單純的文化需求而呈現。一個運動之所以稱作運動,就在于其改變社會目的。關于漢服現代化的問題,很多同袍提倡現代漢服認知,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習慣為目標,對漢服進行世俗化改造。這個問題是許多同袍糾結很久的問題。要不要對漢服進行改造?如何改造?出于什么目的而改造?怎么去理解漢服現代化?在現代化等同于西化的時代,是不是漢服要趨向于西化審美進行改造?或者說漢服應該與現代社會達成妥協,去融入現代生活嗎?很多同袍的意思或許是后者,也即是漢服要有生命力就必須去適應現代世俗。
對此,本人曾經多次在公開講座和朋友圈中提及,對于漢服的落地問題,本人一向堅持漢服不應無原則地向世俗妥協。也許,有人說這是自尋死路,不去世俗化怎么穿出去。對此本人認為,運動的目標在于改造社會,改造你所認為不合己意的所為世俗。如果一項運動沒有此功能,那就不能稱之為運動。那么,我們稱同袍的行為是漢服運動、漢服復興運動、漢文化復興運動,就必須有運動所持有的本義,就是去用漢服的大義改造社會世俗的不義。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口號比如“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于衣冠,達于博遠”,“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義之邦”,從中不難看出,同袍有意要去復興一種逝去的東西,返古復始,舊邦新命。那么,意思就顯而易見了,那就是同袍復興漢服文化是要讓逝去的漢文明重新光大并且去影響,去攜領,去帶動這個社會中背離華夏復興的世俗朝著漢文明的方向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說,漢服就沒有必要去為適應現代世俗而苦心積慮,因為你是為改造這個世俗而來。如果不是出于這個目標,那么漢服必將再次走向消亡。漢服被現代世俗認為是寬袍大袖行動不便需要手術切割瘦身處理,處理的結果是趨向于世俗的審美水平和文化認知而失去復興的初衷。漢服在層層盤剝中自我矮化,漢服改造社會的功能被世俗的唾沫淹沒最終被消化。因為不管我們穿什么樣的寬袍大袖,都是無法被世俗接受的。唯一的辦法是通過文化移風易俗。
由此觀之,漢服運動很難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來套用解釋了。從漢服運動發源處來分析,當時的同袍都是“底層人民”,為了爭奪文化解釋權和抵制漢民族虛無主義而銜枚疾走,他們很難說是因為經濟上的成功而帶來的文化消費需求。即是是現代社會,我們也很難找出這樣的帶有共性的社會現象。不難發現,大部分同袍都是年輕人,甚至是還在校園過著大學生活。而已經畢業的同袍,更多的是為工作和月薪不能超趕王思聰而發愁。但是他們卻加入了漢服運動,并為之而熱淚盈眶,矢志不渝。
所以,即便中國經濟不發展,甚至是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后更加低迷,百姓生活更加貧困,漢服運動也照樣會出現。而且,只會出現的更為猛烈和帶有改造社會的性質。我們有理由相信,王樂天穿漢服走上街頭并不是因為他突然感覺自己是“高端人口”了,而是感覺到了一種文化的危機感,民族的危機感。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眾多同袍更是帶著這種危機感不惜生活窘迫,不惜被人指責,不惜被家人誤解毅然決然走上街頭普及漢服。
今天,我們能夠毫無心理壓力的成群結隊走上街頭宣傳漢服,實際上應該感謝最初的那些“老前輩”們聚散沙城鐵塔的不朽功勛,不管他們的思想是否與我們一致,都要帶著一份感恩之心。也許,當今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可以促進這個運動更加順利的前進,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初心”,因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