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在大學的時候,我是不敢問這個問題的,生怕學校漢服社的哥哥姐姐們diss我。但從校園到職場,每次看到天府廣場、春熙路有很多身穿漢服出行的同學時,我都忍不住想跟他們請教:穿漢服的時候為什么要搭配運動鞋、雙肩背包、黑框眼鏡?
放在大學的時候,我是不敢問這個問題的,生怕學校漢服社的哥哥姐姐們diss我。但從校園到職場,每次看到天府廣場、春熙路有很多身穿漢服出行的同學時,我都忍不住想跟他們請教:
穿漢服的時候為什么要搭配運動鞋、雙肩背包、黑框眼鏡?
然未果,因為慫!
但關于漢服的爭議,一直都是存在的。外界以作壁上觀的姿態,靜靜看著漢服圈風云變化。而內部,早已形成了一條鄙視鏈,不同圈層的群體互相質疑。關于漢服鄙視鏈,大概是這樣的:
復原黨,懷揣著還原華夏真正風貌的畢生心愿,埋首故紙文物、典籍文書中,從歷史入手,以形制為基礎,以漢服復興為最高目標,還原漢族傳統服飾的本來面貌。
所以,漢服為什么要改良?改良之后還能叫漢服嗎?
然而改良黨并不覺得,他們以現代審美和生活習慣為基礎,漢服改良既傳承正統,又推陳出新美美噠,何樂而不為?讓大家一時接受漢服不容易,為什么不退一步先讓大家接受一件“漂亮的衣服”?況且,我們的質量也很好!!!
說起質量,最讓人詬病的當屬影樓風漢服,上到瑪麗蘇宮廷劇,下至coser的漫展造型、文化古鎮的攝影基地。 影樓風漢服以其低廉的價格,短暫的工期成為大部分人最容易接觸到的“漢服”。但對復原黨和改良黨來說,它的存在無疑跟吃了蒼蠅一樣難受。
罵歸罵,影樓風漢服照樣養活了一大批淘寶賣家,養活他們的一部分訂單則來自學校及xx文化社團。
改良黨:做人,就是要美美噠,身穿漢族服飾,不能掉檔次
復原黨:你們都走,我不想跟你們說話
吃瓜大眾:我就靜靜地看著,不說一句話,然而內心
除了鄙視鏈,漢服圈還被分為不同的圈層,圈層之間情感復雜:理解、勉強接受、質疑,但面對外界的疑問,他們就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統一觀點:
漢服,是極好的
圈層可大概分為兩類
漢文化傳播者
是以漢服復興為終極目標,將漢服作為具象載體,旨在弘揚漢族傳統文化的一群人
漢服愛好者
是為了漢服而穿漢服的一群狂熱的漢服愛好者,無關文化,只在喜好
雖然這兩個群體有重合相似之處,但他們本身的存在意義就是不一樣的。前者面對后者,有一些無奈的大度:
“我們可以接納他們,他們不能理解我們”
但也許對少部分極端的漢服愛好者來說,被接納與否,完全不重要。
部分純粹的漢服愛好者,對形制、正統、文化沒太多執念,甚至本質上把穿漢服出行等同于“穿漂亮獨特的衣服逛街”,面對丸子的疑問,他們也許會甩一記白眼說:“你管我?”,畢竟各穿各人衣,他們完全有理由這樣反駁。
漢文化傳播者的態度會溫和一些,他們仿佛更愿意跟外界對話,以此來宣傳自己的理念。對于外界“漢服奇怪搭配”的疑問,他們真誠而不失禮貌地告訴丸子:
“這沒什么問題,這是文化的融合,我們宣揚的是漢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漢服。”
他們會深刻理解漢服是漢族傳統服飾,而不是漢朝或者其他。他們的活動形式不僅僅是穿漢服,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所有跟漢文化有關的東西也在他們傳播的范圍。
所以,當我們想當然地把【穿漢服】理解為一種文化現象時,或許是真的想太多!漢服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但穿漢服的人卻是“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的個體。
有筆者寫:“要拾起一個丟了300年的東西勢必會經歷漫長的過程,也會鬧很多笑話”。當我們還不能理解它的時候,至少不要因為某種不恰當的行為給文化本身扣上一頂蔑視的帽子。
反過來說,如果一種文化的傳播形式很容易被不了解該文化大眾誤解成文化本身,作為文化傳播者,是否更應該注重文化傳播的細節?找尋更好的方式和傳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