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有句老話,兄弟一笑泯恩仇。漢服運動中的爭斗是很幼稚的,能夠體會到團結的意義的同袍則會主動尋求和解,并消除分歧或者擱置爭議。
漢服運動需要指導思想嗎?都有哪些類別?
關于這個問題,主要是起源于一個同袍在一個公眾號發表的文章。暫且不評價同袍的觀點,只說我自己的想法。
要弄清漢服運動需要不需要指導思想,首先要看漢服運動是什么?其實,截止今天,很多運動發生在中國。常見的有讀經運動、儒家復興運動、民主憲政運動等。一個社會現象能稱之為“運動”或者“革命”,必然是有其清晰地發展脈絡和思想傾向的。比如讀經運動,就明確的宣稱經典的回歸在今天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發展正向作用,通過讀經可以掃除一切教育上的不足,從而達到教育之本質。
那么漢服運動是否也有類似的地方?這個問題很復雜,不像讀經運動那樣,有一個“教主”,和全國無數個思想整齊劃一的“宣導員”。漢服運動在今天這個狀態,更多的是一種民間的文化自覺。既然是自覺,那就在思想上千差萬別了。生活經歷不一樣,教育背景不一樣,對一個是事物的觀察判斷當然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全國幾十萬同袍,幾乎找不到可以稱作漢服運動總指導思想的具有權威性質的著作和言論。誠然有很多漢服復興老前輩撰寫了大量的文章、書籍等來詮釋漢服運動,然而仍然不失為一家之言,缺乏全局性的指導意義。因此,概括漢服運動的性質,我們也只能說她是一場發自民間的文化復興運動,人們源于對漢服的共同審美追求而走到一起。
那么,話說回來,一個運動沒有明確的思想性,豈不是蒙頭蒼蠅嗎?漢服運動,有沒有思想性?當然有。筆者冒昧對全國漢服運動在思想領域進行簡單的概括。
1、漢民族主義影響下的漢服運動。在這個范圍內的漢服復興同袍主要是從民族發展的角度考慮,認為漢服運動本質上是起源于一場對抗漢族民族虛無主義的救族運動。所以,在這個話語體系之下,漢服運動本質上就是一場政治運動。這一部分漢服同袍迫切希望漢族民族意識的覺醒,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實現民族文化、政治、軍事、經濟、國際地位等方面的復興。
民族這個詞匯和實體,深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影響。現今中國,民族劃分在斯大林民族思想的指導下,已經區分出了56個民族實體。每一個民族實體,在今天國際風云變換的背景下,都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民族意識,這個民族意識已經無關乎文化了,民族自我認同的加強必然影響中華民族的一體性構建。而公民意識還很淡薄的中國,在民族傾斜性政策的驅使下,很容易出現民族隔閡。再加上歷史上民族之間的斗爭,這種隔閡仍然具有歷史延續性。而漢族在當代中國的不公平地位和一部分少數民族極端分子對漢族的挑戰,導致一部分漢族人迅速形成民族主義思想,并走到一起協商對抗之策,在這個過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分支。比如激進主義特點i明顯的“皇漢”主義,較為溫和的如漢本位思想。
漢服運動最初便是持有這樣思想的一部分仁人志士發起的。今年14周年,感覺漢服運動只有14年光景。而實際上,如果繼續上溯,可以算到21世紀之初。2003年的首次漢服出行只不過是漢族民族主義者自我表達的一種形式,而早在此之前,民族復興的活動已經持續很久了。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需要尋找一個能夠代表漢族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來加強認同感,于是乎漢服就成了必然的選擇。漢服的現代概念也就是那個時候產生的。
2、帶有民族性,而淡化了民族主義思想的漢服運動。我們說,漢服運動發源于民族意識影響下的民族復興運動,所以,漢服必然帶有民族性。而這一部分同袍與“漢本位”同袍的區別就在于是否需要繼續堅持強烈的政治性。也即是說,漢服運動需要不需要不厭其煩地宣揚民族主義,來喚醒人們的民族意識。
隨著漢服運動的不斷加深,人員不斷加入,同袍隊伍不斷擴大。如前所說,后來者未必就對“前輩”們的思想買賬。但是,這一部分同袍畢竟還是認可前輩們的努力和運動成果,只不過是加以揚棄罷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同袍們希望繼承過去的文化內涵并開拓之,民族文化的復興必然會帶動民族意識的覺醒,所以沒必要過于糾結大家是否“根正苗紅”。大家相信中華文化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個漢服復興者在復興漢服的活動中,時刻需要關注的是自身修養是否“達標”,通過“成己成物”同樣可以達到化民正俗的運動目的。
所以,這兩種思想沒有本質上的矛盾或者抵觸,側重點不同,希望達到的目標則是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十多年的運動中,雙方有意識地把彼此的差異擴大化,造成不可調和的矛盾。筆者通過走訪可觀察許多省份的同袍活動情況,發現,一個地方的同袍,因為無法擱置異見,而相互抵制。甚至把對方妖魔化,打口水戰。這種情況在過去很常見,這也恰巧說明漢服運動由于思想意識的不成熟和年齡低端化,導致運動中相互鬩墻于內,自毀長城。
中國有句老話,兄弟一笑泯恩仇。漢服運動中的爭斗是很幼稚的,能夠體會到團結的意義的同袍則會主動尋求和解,并消除分歧或者擱置爭議。北京地區漢服同袍三大社團能夠走到一起,意義已經很重大了。這個活動向全球的漢服同袍昭示了一個事實,同袍是可以求同存異,攜手共進的。所以,大家可以再體會一下“漢服一生,同袍一世”的豐富內涵。提出這樣一個口號的同袍太有才了!
3、單純審美藝術層面的漢服研究活動,也就是傳說中的“秀衣黨”。這一部分人比較復雜,有自稱同袍的,傾向于純文化型的漢服研究活動,不摻雜任何的民族性;有拒絕同袍稱謂的,認為漢服僅僅是一種文化要素,對漢服的新概念提出質疑和否定,單純地從衣服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文化要素。
第一種同袍作為文化研究者,往往會求諸原始的考古資料,做了大量的復原性工作,也給同袍們漢服復興帶來了很有價值的參考。
第二種同袍則走向了另一面,印象中的漢服與古裝沒有區分。籠統地說,這些人是最晚受到漢服運動影響的人,他們內心已經沉淀的文化意識先入為主地覆蓋到了漢服身上。而由于文化意識的復雜性,導致漢服的制作和解釋有時候會偏離漢服的本來意義。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新事物的認知不免會添加“私貨”,個人主義推波助瀾,繼續造就更多的新事物。加之漢服本來就是同袍有目的的創造,后來者拿去“改裝”,也是必然的。許多同袍堅持漢服的現代生活上的使用價值,并結合其原有的文化愛好,往往會制作出更為新潮的衣服,附加于各種文化活動中。比如穿古裝祭祀,射箭時候穿交領連衣裙,穿著交領布扣衣服喝茶,不一而足。
即便如此,這三種群體也是有許多共同之處的。比如都喜愛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