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復興當如何,漢服消逝的歷史。
江陰典吏
公元1645年8月,江陰城上。一個戎裝的書生寫下這樣一段話: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寫下這段話之后不久,城破,清兵入。其人自殺墜湖不死,為敵所俘。次日,身死。這個書生叫閻應元,原來是江陰典吏,后賦閑在家。本來就此退出世俗的他,卻被一紙“剃發令”逼上了歷史舞臺……
甲申難,乾坤變;蠻夷入,腥膻遍
事情的開始,還要從公元1644年說起,這一年是甲申年,是中原大地一個極為混亂的年歲。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進入北京,明崇禎帝于煤山自縊身亡。明王朝滅亡。次年,李自成開大順朝,年號永昌。四月,與吳三桂戰山海關,遭滿清八旗夾擊,大敗。不久之后,退出北京。滿清遂乘此時機入關,竊據北京,開始了其征服全中國的血腥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剃發令是最為引人注目和發人深省的。
易服剃發威儀喪,再見衣冠非漢家
剃發令實際上是一種強迫性的民族政策,是為了消除滿漢差異并打擊漢族個人自尊及民族自信的惡劣手段。其采用血腥,恐怖的辦法強制漢人剃發,同時換裝滿人服飾。并聲稱“留發不留頭”。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本要在歷史中消逝的閻應元被推上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但是很可惜,他的抵抗失敗了。不僅他的抵抗失敗了,嘉定及其他地方的漢族人民的抵抗都失敗了。于是,漢服被長袍馬褂取代,而發冠被金錢鼠尾取代。就這樣,漢服淡出了我們的生活,衣冠也成為了傳說。可是,當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發現和服和朝鮮服飾與漢服的相似性。實際上,不論是和服還是朝鮮服飾,都只是漢服的分支。不同的是,這兩者流傳至今,得到本民族群體的認可和喜愛。
漢服復興應如此
所以,我們今天的漢服復興不因再局限于禮儀和形制。我們所應該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讓大眾接受和認可漢服。并在一定的時機,推廣到大眾的生活中,而不是逢年過節,亦或是一時興起便穿著漢服,獨自或結伴的上街或者活動。畢竟,這樣的活動和儀式只能是小眾化和局限性的,不能讓我們的漢服常態化,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同樣,也不能實現和完成我們復興漢服的最終目的。所以,我們應該從現在就開始思考,如何讓我們的漢服,變成大家的漢服;又如何把小眾的漢服大眾化;更如何把漢服常態化,讓每一個穿上漢服的人不再顧慮異樣的眼光和平白的譏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