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詩經·秦風·無衣》中的經典詩句,原本是表現秦軍戰士出征前高昂的士氣。其中的“同袍”一詞本指戰友,如今被漢服愛好者們借用,成為了他們彼此間的稱呼,以表達在漢服復興中大家志同道合,互相勉勵。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詩經·秦風·無衣》中的經典詩句,原本是表現秦軍戰士出征前高昂的士氣。其中的“同袍”一詞本指戰友,如今被漢服愛好者們借用,成為了他們彼此間的稱呼,以表達在漢服復興中大家志同道合,互相勉勵。
最近幾年,民間有不少傳統文化愛好者一直在為漢服的復興而努力。每逢傳統節日,漢服愛好者都會身著漢服,相約在一起參加活動,在感受漢文化給彼此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向路人宣傳漢服以及傳統文化知識。他們希望能有更多的國人認識漢服,希望漢服作為傳統文化能得到傳承。
穿著漢服出門遭遇各種尷尬
如果是在十年前,誰穿著漢服走在大街上,不僅需要對漢文化傳承的那份執著,更需要勇氣。因為他不僅要面對路人們質疑的聲音,而且還要接受眾人驚異的目光。這就如同上“戰場”一樣,也正因如此,“同袍”一詞對于漢服愛好者們來說才顯得更加有意義。
在聚會中,大家也經常交流自己曾遭遇到的尷尬。一位女同袍剛開始穿著漢服出門,經常被誤認為是唱戲的,甚至有人以為是韓服,直接來一句“思密達”;有人穿著漢服去坐地鐵,第一感受就是回頭率超高,好多人都在看,甚至還有人偷拍;有的不敢獨自穿著漢服出門,怕被人笑話,要在網上找住的近的同袍同行;有人穿著漢服去樓下買飲料,小店的老板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問道:“你這衣服,是韓國的?”聽到是漢服后,老板又接著問:“中國有這種衣服嗎?”
通過漢服愛好者們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今天已經有相當多的國人認識了漢服,至少“漢服”一詞對于大多數民眾來說,已經不再那么陌生。但是,仍有不少人對漢服概念的具體所指是模糊的,很多“同袍”走在大街上,仍遇到不少尷尬。比如“你穿的漢服就是指漢代的服飾吧?”“漢服跟唱戲和演戲穿的衣服差不多啊!”面對路人的各種質疑,同袍們總要淡定自若地向他們普及漢服知識。
作為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漢族當然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漢服還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不少國家如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均具有或借鑒了漢服的特征。漢服是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高超工藝和美學。
發揚傳統文化不能忘了衣冠
導致今人對漢服充滿陌生感的原因,就是眾所周知“剃發易服”。1644年,清軍入關,頒布了“剃發令”和“易服令”,禁止漢族人穿著漢式傳統服飾,強迫漢人依從滿洲習俗“剃發易服”,改為滿人的發型,改穿滿人服飾馬褂、長衫。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結束,但是,經過一個朝代在制度上的抹殺,漢服已經遠離了大眾的生活。
國人對漢服的陌生,導致大家不識漢服,何為冠,何為冕,何謂笄,何為“右衽”,何為“高冠博帶”,都基本不知曉了,許多國人誤以為馬褂和旗袍是漢服。在民國時期,一些小范圍的漢服復興漸露鋒芒:章太炎愛穿一件前胸繡一“漢”字的交領衣,是為近代漢服第一人;夏震武束發深衣,錢玄同著玄端辦公,張大千寬袍大袖游歷歐洲……
到了21世紀,隨著復興傳統文化之風漸熱,漢服愛好者的數量與日劇增。每到傳統節假日,各地漢服愛好者總會身著漢服,以傳統禮儀度過節日。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是同袍們最早提出的關于漢服和文化復興的口號,如今他們又提出了新的理念——“華夏復興,衣禮偕行”?!蹲髠?middot;定公十年》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其中,章服便是指漢衣冠制,即漢服。從某種意義上講,漢服與漢禮是華夏文化最為重要的兩個特征,正所謂華夏一也,衣冠與禮儀是一體的,是一而不是二。因此,漢服不只是因為好看才穿,更因為它可以通過禮儀對個人行為進行約束,以此來規范人的道德。
無論時代怎樣變革,一個民族總需要有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某種程度上,它代表著一個民族在現代社會中的身份認知。君不見,古英文的失落使得英國人越來越難以理解莎翁的幽默橋段,如果漢服離大家越來越遠,后人在誦起“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時,豈不是只能從影視劇中去茫然地尋找那些畫面了?
漢服復興可借鑒日韓經驗
談及衣冠,必涉及禮儀。穿著漢服,若不知禮儀,那么所謂“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也不過給不知者擺出來的架子罷了。
雖然現在能夠認出漢服的人不少,但是要想讓大部分國人都能夠接受漢服,甚至是穿著漢服出門,目前還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兒。漢服要走入百姓的生活,就要考慮它應該在什么樣的時間、場合來穿,除了傳統節日舉辦活動,漢服難道真的沒了“用武之地”嗎?在這一點上,其實可以借鑒日本、韓國的一些經驗,讓漢服的復興逐漸由“夢想”走進我們的“現實”。
和服與韓服,不僅是日本和韓國的傳統服飾,更是兩國人民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禮服。除了慶祝傳統節日,日本人或者韓國人會在出席成人儀式、婚禮、葬禮、祭祀、畢業典禮,以及宴會、文藝演出等場合穿著和服或韓服,除此之外,日本人還會在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等表演或展示中穿著和服。
每逢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一,身穿傳統服飾準備舉行 ,男生們會穿著西裝或者和服來度過屬于自己的成人節,或者按照傳統儀式舉行“冠禮”等。
其實,“冠禮”和“笄禮”來源于中國漢族的成人禮,古時男子一般是二十歲行成人禮,稱為冠禮,年滿二十歲的男子稱為及冠;女子一般十五歲行成人禮,稱為笄禮,年滿十五歲的女子稱為及笄。成人禮是漢人一生當中非常重要的儀式之一,不僅象征著一個人步入成熟,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念,對師長前輩的尊敬,更表明今后要承擔起對國家、婚姻、家庭的責任。但是,隨著三百多年前漢服與漢禮的衰亡,漢族的成人禮被歷史所封存,卻在今天的韓國和日本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隨著漢服及漢文化在民間的不斷普及,漢族的成人禮在國內不少地方逐漸受到重視,而漢服也成了成人禮上最為正式和隆重的服裝。前幾期我們詳細介紹過男子冠禮和女子笄禮的詳細流程,大家可以在歷史消息中查看。
另外,近些年隨著漢服的回歸,婚禮等場合也逐漸出現了漢服的身影?;槎Y是人生當中最為重要的時刻,或許每位漢家女子都幻想過自己結婚的那一天會穿什么衣服??山裉熘袊幕槎Y已基本西化,除了西服就是白色婚紗,頂多會穿下旗袍。除了西式禮服,真的沒有一件有民族特色的衣服適合在結婚時穿嗎?
如今,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和服與韓服都是婚禮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以日本為例,穿什么樣的婚服結婚,是根據婚禮的儀式和場合而定,并不會隨意亂穿。如果是在神社或寺院中舉行傳統婚禮,新人則穿著和服,即新郎穿著黑/白底的紋付羽織袴,新娘穿著白無垢(皇室成員一般著十二單衣);如果是在教堂中舉行西式婚禮,則新郎穿西裝,新娘穿白色婚紗,并根據基督教流派,會有牧師或神父來主持婚禮,但通常婚禮結束后,婚宴中新人還會再次換上和服。而今天韓國的傳統婚禮中保留了不少華夏禮儀,典雅莊重,而即便是舉行西式婚禮的韓國人,在儀式結束后通常還會換上韓服,拜見家里的長輩,以表示自己不忘民族傳統。
隨著漢服的回歸,華夏婚禮得以“重生”。周制婚禮是華夏婚禮的原型,其以《周禮》為禮儀藍本,以后的漢族婚禮在周制婚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直至明末清初,漢族婚禮與成人禮等隨著漢服的消亡也一起消失了。漢族婚禮,古樸典雅,在周制婚禮中,不舉樂,不慶賀,古人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發之恩,并不認為結婚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情,因此,著漢服舉行婚禮,更符合漢人的禮儀和習俗。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新人選擇穿著漢服結婚,通過“沃盥、解纓、結發、同牢合巹等”漢族傳統禮儀,在祥和與莊重中,完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