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蓬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但是有些人對自己的文化身份卻感到迷惘,內心存在漂泊感,社會也頗有浮躁與不安之氣。從這個意義上說,肯定并珍視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好地找回自己。
有學者曾說,自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國學熱,背后是歷史的氣運。國家蓬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但是有些人對自己的文化身份卻感到迷惘,內心存在漂泊感,社會也頗有浮躁與不安之氣。從這個意義上說,肯定并珍視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好地找回自己。
有人會認為,現在珍視傳統的,大概只有“保守”的老一輩。年輕一代被認為追求個性,偏好奇裝異服、喜歡洋快餐、愛說新奇語言,似乎與傳統格格不入。實際上,現在有一群年輕人,熱心于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身體力行,勇敢實踐,他們滿懷對歷史和傳統的溫情與敬意,用優秀傳統文化磨礪自身,勇敢地承擔傳承復興的責任。
第一次接觸到漢服,一開始覺得這是一件美麗的服裝,后來才逐漸明白,它承載了修養與智慧。中縫代表中正守直,袍袖象征天圓地方,右衽見證崇文知禮,舉止之間溫文爾雅、自成風骨。此后,我積極地在各種各樣的禮儀慶典中進一步體會“禮”的內涵。參加射禮時,前輩教導說,不求箭無虛發,必定要身正心正;作為樂師演奏古箏時,與主客互相致禮,用宛轉的樂音表示敬意與友愛;作為舞者獻舞時,在盤鼓踏歌中回味一份優雅與曼妙。儀式背后是精美的秩序,以及謙和雅正的品格。
當然,實踐中不乏曲折。面對疑惑和誤解,甚至借題發揮的指責,同伴們已經習慣了在質疑的眼光中昂首挺胸,在互相鼓勵中攜手共進,希望能用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好的成效。
付出終于換來了回報,在各地,我們籌建了高校漢服聯盟,并在民政部門注冊成立社團,成功舉辦的 、婚禮等不計其數,行走、觀影、雅集、茶會等更是已經成為日常活動。漢服一步步地回到人們的視野,它背后的禮儀素養和文化內涵,也必將受到重視。
漢服美觀卻不單薄,要撐起它,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漢服絕不止是新奇衣裝,數千年的傳續中,先賢們一代又一代殷切的寄托,它已經如此厚重,值得小心翼翼地珍視。
可喜的是,不少年輕人在聲光化電的耳目之娛后靜下心來,回溯歷史、反觀過去,將民族的美好呈現給世界。熱心于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其實是在探索和重拾久違了的生命氣象——是吞吐開闔的豁達大氣,是天清地曠,是情真意切,是自強不息。只有認清自己并成為自己,才能以更豐富飽滿的中國形象,自立、自強、自信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我們青年一代朝氣蓬勃、昂首邁步,雙腳踏在先輩們以熱血守護、以精誠滋養的厚重土地上,就能看見光明大道、嶄新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