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是一個發展、動態的過程,是活在當下有生命的系統,應該被賦予現代意義。
“漢服改良”這個詞不知什么時候開始蔓延, 被輕易放大到處使用,試問:我們非要建立在對過去的否定才能發展的思維下去思考問題么?如此這般失卻自信,不自尊重,甚至懷有輕蔑態度,漢服如何能健康長遠發展呢?信而好古,溫故知新,我們第一觀念總是落在創新處,而不是信古上。漢服從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發展到今天,幾千年里非常合理的解決了生活中的功能性,精神里的審美性,同時還進一步升華到了文化認同、民族信仰的高度。享有“衣冠王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從何時起讓我們如此自豪的衣冠,突然就變得這般落后了?漢、唐、宋、明,我們的衣冠一路都是在“改良”中進化的么?是漢代的衣裳比秦的更“良”了,還是宋的衣裳比唐的更良了? 這良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是以什么樣的標準去比較出來的? 不在同的時空維度里去糾結這個問題,意義何在?
當下我們只會以“我”為中心,以當下倍受西式生活影響的環境背景下,脫口而出去下結論,試問自信何來?比如:修身、性感。在這種審美基礎都來自于西方思想殖民之下來談“改良”么? 如此之說并非要固步自封,我們要開放、包容、學習,但一定要建立在自信、自立的基礎上將根深扎于華夏文明的土壤里。不能一味寄生、依附在別家主體上去成長。
愛惜漢服,擁抱變化,導引(而不是順應)時代發展,但這已經不是“改良”的概念了。漢服是活在當下有生命的系統,更是一個發展、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自信把握其精要脈絡,為其注入活力,面向未來。并不是要否定過去才能發展。對過去多存一些敬意,守常知變才能走得更遠。
漢服,如果具體表現在某一位設計師作品中,在對待自己設計的作品,有精進、要改良;但對于漢服這個大的系統,輕易說改良,顯然是渾然不明中自不量力。
再次強調漢服是一大體系,并不是具體的一種服裝款式。有禮服,有常服,有時裝。放在各自時代下都有其生活基礎,有其特定意義的。吾輩責任在于:曾經失去生命力的漢服,我們又將賦予其怎樣的精神與活力呢?當下尚處于朝代拼盤的階段,武斷“改良”也只能顯示我們無知、無畏。很多時候,無知并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謹慎、好學,相反的,有時會讓人變得盲目自大,甚至還會莫名其妙情緒化......
如何在當下的生活基礎上構建出我們的漢服,而非古人的衣裳?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什么時候去朝代化了,不輕易用“改良”這個詞了,也許漢服就步入常態,深入人心了。
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如果總是執其兩端而爭爭不休還是罷了。時間很寶貴,別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