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近年來,一股“漢服熱”在年輕群體中悄然復蘇,他們穿著漢服出門逛街、宣揚傳統文化,伴隨著或異樣或贊許的眼光,他們努力在現代潮流中尋找著另一個文化環境里的自己。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近年來,一股“漢服熱”在年輕群體中悄然復蘇,他們穿著漢服出門逛街、宣揚傳統文化,伴隨著或異樣或贊許的眼光,他們努力在現代潮流中尋找著另一個文化環境里的自己。
眼前的韻秋, 身著翠綠對襟小衫,配一襲霜色齊腰長裙,手持團扇,妝發素雅,宛若古代走來的娉婷女子。
韻秋今年21歲,剛剛大學畢業,是重慶漢服愛好者群里的一員。早在學生時期,她對漢服的喜愛便已在同學中出了名。“我從大一就開始穿漢服出門,上課、逛街、參加活動,從最初的不適應到現在穿著漢服去領優秀畢業生證書和畢業證,大家都慢慢接受了這樣的我,連頒發證書的副校長都夸贊說很好看。”
不過,和身著漢服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學習土木工程的韻秋如今是一名整天泡在工地上的女漢子。簡單的T恤仔褲,彰顯出青春的另一個模樣。“這兩面都是真實的我,偏安靜但不內向,看起來很嬌弱其實很強大。”韻秋這評價自己道。
在面對人們對穿漢服的質疑時,韻秋的“強大”表現得尤為明顯。“我曾經穿了交領形制的漢服去九寨溝,聽到有人在我的旁邊竊竊私語,猜是不是民族服裝。我于是主動去告訴他們,這是我們漢民族魏晉時期的服裝,并耐心解釋漢服的樣式和特點,議論的聲音頓時變成了贊美。”韻秋說,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遇到不理解,最好的方式便是大大方方說出來,既不會讓雙方尷尬,也能更好的傳播傳統文化。
今年18歲的如也坦言,自己兩年多前進入漢服圈子,就是被漢服的美貌所吸引。“受電視劇、仕女圖的影響比較大吧,女生最開始大多是喜歡隋唐五代時期的齊胸襦裙,顏色明麗、大氣飄逸,隨后陸續喜歡其他的形制——齊腰襦裙、襖裙、曲裾等等,認識越多,越發現漢服的獨特魅力。”
如也稱,自己曾經見到一位60多歲的阿姨,身穿明代流行馬面裙,繡工精巧,華貴異常,再次被漢服的美所震撼。“不同風格的人穿不同形制的漢服,各有各不一樣的美。”
靠平時省吃儉用的零花錢,如也買來了幾套自己最喜歡的漢服。“一開始是不敢跟家長說的,怕他們覺得我不務正業,畢竟現在還是學生應該以學業為主。但是通過幾次交流,告訴他們漢服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種,潛移默化的讓他們也了解漢服、喜歡漢服,現在他們也開始支持我了。”
不僅是來自父母的理解。如也還和班里幾個同樣喜愛漢服的同學一起組織了一場漢服文化主題班會。“老師、同學都表現出來很大的興趣,尤其是我們展示了各種形制的漢服后,很多人都想嘗試穿穿。”如也笑著說,畢業的時候,拍完了正規的畢業照,她又和幾位同袍一起拍了漢服版畢業照,為青春留下難忘的回憶。
學播音主持專業的紫鳶說,感覺自己更適合生活在古代。“12歲時受閨蜜影響開始接觸漢服,接著便對一切漢文化的東西感興趣,學古箏、古琴、笛子,做首飾,為古風的小說配音……
好像是為了讓自己更古典、更配得上漢服,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古人吧。”紫鳶打趣道。
第一次穿漢服出門,紫鳶覺得自己有一種無法言說的自豪感,那時,距離她第一次接觸漢服已經過去了3年。“大概因為這是我們自己民族的服裝吧,有歷史文化的內涵在里面,這和穿其他任何一件衣服都完全不同。”
做首飾,是紫鳶當下的一大愛好。在網上買來材料,自己一步步摸索、設計,頗為耗費心力。“想到能給自己喜歡的漢服裝點上美麗的首飾,覺得辛苦一點也是值得的。”紫鳶介紹,一般做成一個簡單的簪子大約需要制作大半天的時間,遇到設計復雜的就需要幾天不等了。“做首飾最難的就是纏線,不管多大的簪子,都不能看到一丁點線頭露出,所以十分考驗耐心。”
格子,是一名新媒體編輯,也是一名漢服愛好者。格子說,今年去西藏林芝賞桃花時,自己特地帶去的漢服引起了不少人的圍觀,甚至有攝影師來指導怎么拍照。“很多人會問,是不是在拍戲?也有人直接舉起了相機,可能是覺得很新奇。希望以后,隨著漢服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這樣尷尬的情景會更少一些。”格子說。
重慶某漢服愛好者群群主奕南,曾經在北京學習動漫專業。回到重慶后不久,他發現重慶的漢文化推廣前景看好,于是結合自己的專業,設計服裝、組織漢文化活動,現在群里的成員已有800余人。
“我們定期會開展一些漢文化推廣活動,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