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喧囂和忙碌中,你是否會向往樸素的美麗和淡泊的悠閑?若從我們古老的傳統文化中汲取不斷的養分,那麼如今我們的生活應會是如何?
在喧囂和忙碌中,你是否會向往樸素的美麗和淡泊的悠閑?若從我們古老的傳統文化中汲取不斷的養分,那麼如今我們的生活應會是如何?
衣:華夏之華
華夏自古有衣冠之華,而如今我們只能仿之鑑之。一件衣服,何以承載這數千年華夏的生活原貌?流于情愫:古往今來,太多的情感都灌溉在衣著中,因這是最貼心貼身之物。慈母手中線,游子即便山高水遠,也不忘回家。問我到底什么能代表中國的生活態度,衣以概之。東方人未能適應西式裁剪的收身緊束,卻能對傳統的舒適裁剪由衷喜愛。漢服——這應是再多西化之物難以代替的情愫了。
食:食養山房
從幾年前筆者了解這間由倉庫改造的「食養山房」餐廳開始,便對中國飲食文化有極大的改觀。
如何食?在中國近幾千年走過的風雨中,我們至今仍然在探索這一問題。
這間臺北最難預訂到的餐廳告訴你想要得知的一切:
抵達之前便是要穿越坎坷的山路,前來吃飯便是一路虔誠,抵達更非僅僅當做任務完成,而應是靜心造反。花、草、茶、飲食……置身如若為中國人禪定衡量的空間,對食物本身而言是莫大的尊重。談到尊重,確然,若不是對萬物的尊重,便更難理解傳統文化中衍生的生活美學。
住:靈隱山間
早年對杭州的印象不是因為<白蛇傳>,卻又跟靈隱難以割捨這段聯繫。從靈隱山間的法云村開始,再到安曼法云......很多朋友告訴我,不要去,去了就想住下來。當然去了才知道,真的住不起。(笑)
我覺得這便是中國住的美學迴歸到極致極簡的地方,原木的構造、瓦屋、山野、燈火……樸實無華之中卻透露著現代人對東方美學的追求,夏日蒲扇流螢,冬日暖爐觀雪,生活僅僅如此。
行:寄情心懷
筆者曾跟隨徐霞客所著的游記一路游覽(一小段),也走過不少地方,在山水、城市中摸索、在歷史與現在之中交錯游走,最終回到了起點。
當代人把生活的壓力訴求于行走,渴望在陌生的小鎮街角能遇見心靈的彼此,但往往善的開始,無所而歸。有一天,朋友開心地對我說,她已經找到了真正放鬆的方式。我順其意問她是什么,她答旅行。我笑而不語,只道,多走走也好。
近幾年雖然走的地方越來越多,但是無非僅僅熟識了幾處景物(暫時的寬慰,或許還是金錢消磨帶來的短暫滿足感),然這段旅程是短暫的,遠不及生活中時刻的行走,(如果心裡有景,何必耗費在路上呢?)出外增添閱歷的同時,切記人生無論何時都在行走。
小結
很多人在問我真正傳統的生活應是如何,我說不出來,這五千年的文明我說不來,也說不了,唯以具象表言之,便是以上。文化到了歸心的時候,可以停下來聽聽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