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時尚圈因為「國服」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其實何謂「國服」?一般所見的旗袍又是什么?一說「唐宋在日本、大明在韓國、大清在中國、民國在臺灣」,衣飾也是如此。
最近時尚圈因為「國服」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其實何謂「國服」?一般所見的旗袍又是什么?一說「唐宋在日本、大明在韓國、大清在中國、民國在臺灣」,衣飾也是如此。一起看看前朝衣冠如何演變:
漢服一般而言是指黃帝即位,直到明末的四千多年間,華夏子民的日常衣裝,為漢族最正統的服飾,體現古時禮儀之邦的精神文化。元朝是第一個由外族統治的朝代,宋亡厓山一役全部有識之士殉國,造成四千年歷史文化斷層,但所幸漢服仍被保留下來,直到明末。
漢服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寬衣系帶」。細節隨各朝代更替、身份、地位、節慶等,在顏色或刺繡等各有變化,或袖變長,或加上紋飾,例如唐朝衣飾是類近日本的 貼較類近韓裝的寬袍大袖,但大體皆是如此。
清朝的歷史大家應該略有所聞,滿清入關后清政府強制漢人剃髮留辮易服,不從者斬,漢服從此失去立足之地,之后縱有數次復興,也是滿蒙化的漢服。
但,但我們現在所見的高貴旗袍,原來和滿清「旗人之袍」并無直接關系,而是辛亥革命后,以旗人之袍為基礎改良的服裝,是西方思想興起的象徵。上海在民初時期將旗袍改良后,開始于上流社會之間流行。男裝漸漸發展成長衫模樣,女裝則根據西方風尚剪裁,并將下擺改短至膝蓋處,展現女性體態的曲線美,亦代表著西化新事物的引領地位。不說不知,原來帶起旗袍潮流的,竟然是當時的女學生呢。
以孫中山命名的中山裝,其實演變自當時同盟會,對日本洋軍服的模仿。經過多次改良,現在我們所見的中山裝,樣式嚴謹。八字形領口,袖口三粒鈕扣,代表三民主義,和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和理念;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代表五權憲法;左右上下對稱的四個口袋,代表禮義廉恥;褲有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后口袋,挽褲腳。
國民黨遷到臺灣后,中山裝漸漸式微,但大陸由于對外封閉,使得中山裝流行了三十年之久,更令歐美人留下了「中山裝 = 中國共產黨或革命」的印象,甚至連歷年國家領導人出席國慶活動時也穿著中山裝;朝鮮的金正恩亦以此作為「革命繼承者」的象徵。
看過這些介紹之后,看來最能提倡「體現中華文化特點」的,該是漢服了吧!有此一說:宋亡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經過元朝、清朝的文化斷層,加上那十年文化大浩劫之后,這套代表「中華五千年文明」和「禮儀之邦」的沉重漢服,現在的人,可否穿得臉不紅、氣不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