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看來,古是指代古老是一非常富有文化蘊含的字匯。
▲時代背景定于南北朝的《錦繡未央》,實則各種元素服飾大雜燴
在我看來,古是指代古老
一個非常富有文化蘊含的字匯。
我們說古都、古城、古塔都曾建始在古代,并在長久后的今天,繼續存在著,對于“古”,反而代表著是一種對時空的敬畏。一想起那些紛紜的歷史過往,近代以前,我們腦中所能聯想的詞,就是古代;一想起古代的建物,第一個就是古建;一想到歷史悠遠的樂器,就是古琴。古,本意為時代久遠,歷史悠久,并不代表就沉睡在了過去,而是那些對于我們今天更要珍惜的存在。當很多人將影視服裝簡單歸類為“古裝”的時候,試問,能否還“古裝”一個清白。
▲國產劇《歡天喜地七仙女》,顏色搭配被廣泛應用在之后的古裝劇中
其次,影視服裝的粗制濫造,
是否對得起“古裝劇”這一名號。
但凡看古代影視作品,都會對劇中出現的各種奇裝異服看得眼花繚亂,七種顏色的仙女裝更是層出不窮,所謂天價設計,乍一看玻璃紗窗簾布不在話下。
我們總拿英劇日劇做例子,雖然他們的著裝時代未必有中國久遠,但每一件服飾都能反映歷史,連出現的一件景觀擺設都極盡考究。一部《唐頓莊園》或是《公爵夫人》,我們在一個莊園或一個家族的興衰中,就能看見英國20年代初風俗風物的縮影。在此,并非強求國內設計師們能做到對每一個朝代的服飾樣樣精通,但更多是誠懇的請求,希望各位設計師能對影視服飾保留應有的尊敬。
▲日本時代祭中參與的女性 身著不同時期的服飾 從頭到腳的打扮
我們到往某一個國家,也喜歡穿上在地的民族服飾,說一兩句在地的語言,一則以示尊敬,二則能對在地文化有更好的了解。看影視劇也是如此,如果一件服飾不能讓我們有代入感,反而引導一種我們對那個時代服飾的一種誤解,想必傳統文化就更難以真正實現傳播。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嚴格的標志,戲服就是那個時代最為明顯的縮影,每一件服飾都能將時代背景一一呈現。一部影視作品的精心制作,不僅靠策劃、劇本、導演、剪輯、宣傳……也在某種程度上審視它自身內容的質量,小到視覺傳達上的每一個物件,至少不能“穿幫”,然而現狀卻是讓我們扼腕興嘆。應廣電新令,現在的戲劇輸出都要求有朝代背景,不允許架空的存在。相應影視劇服飾也有義務做到一定的還原歷史或者適當改良再現,而非改得面目全非、粗造濫制。
私以為每一名影視服裝設計師,
更應對中國服飾有更多的了解。
在歷史源遠流長的中國,卻極少甚至沒有古代戲劇服飾設計專業,現在的戲劇服飾近乎由服裝設計或視覺專業的人操刀,也沒有邀請專家來考究顧問,這是極為不專業的。但就算僅憑設計師個人的建議,也很少能夠撼動一整個劇組的力量,這也是一種規制,或說體制的悲哀吧。
讓人痛心的是,國產武俠電影《英雄》、《劍雨》,找的不是國內的服裝設計師,而是日本的服裝設計大家和田惠美老師。這并非是個例,而是坦言來說,國內的專業人才能與影視結合的,實在太少。
現國內影視行業愈來愈火爆,影視作品呈現井噴似增長,影視文化也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輸出力量存在,如果說一國的影視服飾還不能達到一種歷史上所能夠呈現的審美,只能由一種主流審美來引導,那想必會讓人覺得,中國服飾體系竟如此之單薄吧?
什么時候,才能看到
令人感動的古代影視作品出來呢。
單純抱以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