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一位身著寬袍大袖,頭戴發簪,固執地跪坐在蒲團上的男士,我和這些漢服青年幾乎都是在咖啡館見面的,點的分別是茶,奶茶,拿鐵,摩卡,匹薩餅。咖啡機轟鳴著,制造出來自西方工業文明的轟響和醇香。
除了一位身著寬袍大袖,頭戴發簪,固執地跪坐在蒲團上的男士,我和這些漢服青年幾乎都是在咖啡館見面的,點的分別是茶,奶茶,拿鐵,摩卡,匹薩餅。咖啡機轟鳴著,制造出來自西方工業文明的轟響和醇香。
雞年春節之后,整個中國都浸潤在一種端莊典雅的文藝氣息中。央視一檔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成了春節假期后社交媒體上的關鍵詞,決賽上奪魁的武亦姝一度取代了影視明星的位置,成了炙手可熱的網絡紅人。
在《人民日報》一篇文章中,作者將這位"滿足一切對古代才女的想象"的16歲少女稱為"漢服才女",并不吝贊美之詞:"長發披垂,柳眉鳳目,身材頎長,將一身漢服穿得飄逸出挑,詩詞儲備豐富,寫得一手好字,這位16歲少女的從容淡定,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讀背景,堪稱'顏值與才華齊飛'。"
中國似乎正在經歷又一次的文化運動,有些人將之稱為"東方文藝復興"。2017年1月25日,政府下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很多人感到興奮,他們認為這是復興傳統文化的契機。還有些人看到了商機--2014年,南京大學國學教育中心開辦的"國學智慧與未來領袖"國學班,授課內容為《論語》精講、《弟子規》、《孝經》等,4天的課程,價格是2000-4800元不等。"國學現在變成了牟利的手段,或者說大家可以售賣的商品。"在一次接受采訪時,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說。
漢服青年中同樣彌漫著樂觀情緒,尤其當官方對傳統文化表現出愈加濃厚的興趣,就如一位青年所說:"讓我們覺得還是有希望的。"5年前,我曾經接觸過這些熱衷于推廣漢服的年輕人,他們中大部分是從全國各地來北京求學的大學生。時至如今,學生仍舊被認為是這場復興運動的主力。一位名為"月懷玉"的漢服商家說,他們把服裝價格定得偏低,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承受力,"如果學生買不起漢服,那么漢服的推廣就會有很大的阻礙。畢竟學生是漢服的生力軍。"
這一代中國青年的成長歷程中,網絡無疑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全球化和信息共享似乎沒有如創始者們預測的那般,殺死國家的邊界,反而在中國制造出了更為強烈的本土意識,比如翻越網絡防火墻遠征臺灣facebook的"小粉紅"。漢服青年同樣成長于全球文化沖擊本土的環境中,以至于"漢服復興運動"本身,就是起源于強烈的民族主義,雖然在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這種原本不容置疑的"漢民族主義"概念已經被消解和淡化。
這場成立大會開了足足兩個多小時。地點在人大明德樓的一間教室。三十來個人,屋里有些擁擠,坐在窗邊的女孩打開窗,讓北京冬日少有的清冽空氣流進來。他們看上去都很年輕,最小的一位到今年9月才會成為高中生。教室是以"博士生會議"名義借的,為了至少外表上符合這個名頭,組織方通知開會的人不要穿漢服。幾位女孩在外套和毛衣里穿了交領--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是漢族傳統服飾的典型特征--狡黠地繞過了保安的眼睛。
這是2017年2月26日。兩個月前,2016年冬至活動上,"漢服北京"的實名成員們選出了第十二屆會長層。在北京地區,"漢服北京"算是最早的漢服社團之一。社團脫胎于百度貼吧,成員們還是習慣性得把會長層稱為"吧務組"。
成立7年后,這個組織已經有了趨于成熟的制度--吧務組每年換選一次,候選人需報名,通過監督小組審核,材料公示,發表競選演講,最后由實名會員在冬至活動上投票選舉。這屆吧務組宣布又增加了新的規則,比如"協會會長、副會長連任滿4年者不得參加下一次會長層選舉",參選人年齡從22周歲提高到24周歲。這套頗為現代民主化的制度設計者是剛剛當選的會長,一名畢業于國際關系專業的公務員。
他發表了一通極為公務員干部風格的講話。經過7年的發展,這個組織的成員在分工和管理上顯得很嫻熟。在這次成立大會的會議材料上,甚至有一句"探索改革部門科層制"--科層制,這個概念來源于德國社會學家韋伯,一般被視為現代組織的最重要特點之一。
一個女孩提議,可以組織會員們穿上漢服,錄制關于自己職業的視頻,比如辟謠醫學雞湯,"我們是活在普通人里的。"他們極力塑造這樣的形象--即便身著古代的衣服,思維與生活方式仍舊是現代的,他們不是食古不化。
時間回到2001年,"新唐裝"亮相上海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由東道主國家提供具有本土民族特俗的服飾,已經成了APEC會議的一項約定俗成。"新唐裝"立領,盤扣,在制作上也借鑒了西裝的做法,因國外把華人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遂命名為"唐裝"。衣服不再僅僅是布料的裁剪和縫合,而是一種寄托民族意識的文化符號。在2002年的一篇評論中,作者將"唐裝大熱"解讀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連續取勝激發起的民族豪情,助長了變傳統為時尚的消費心理"。他在文章最后寫道:"現在,我們不是'離中國傳統遠了',而是更懂得如何珍惜傳統、貼近傳統了。正如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先生所言:'中國模式很可能在21世紀被很多國家參照。'"
"新唐裝"的走紅也引起了網絡爭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杰英在2002年接受《北京青年報》采訪時說,"唐裝"不是唐朝服裝的發展,而是滿裝的延續和改良。在當時漢服青年聚集的網絡論壇上,這幾乎是統一觀點。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楊娜在《漢服歸來》一書中寫道:"網友'華夏血脈'于2002年2月14日在艦船軍事論壇上發表文章《失落的文明--漢族民族服飾》。這是當代第一次提出'漢民族服飾'的一篇主題性文章。"
2003年,一個名為"漢網論壇"的網絡社區建立,逐步吸引了眾多對民族意識感興趣的網友。對他們而言,"民族主義"與主流媒體中的含義顯然有所差別,它更偏向于傳統的定義--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運動,準確來說,是"漢族民族主義",而不是更廣泛意義的"中華民族"。這種激烈的傾向一度讓網絡討論變得極端,在當時的漢網論壇上," ,當時的北京《競報》報道稱,他們"在八大處門口邊打招呼邊寬衣解帶,換上早已準備好的漢服游園登高。" 隨后,覺得此描寫十分不雅,漢服青年小豐將《競報》告上法庭。
2007年,全國政協委員葉宏明在兩會中提議,可以確立漢服為"國服";全國人大代表劉明華建議,應在中國的博士、碩士、學士三大學位授予時,穿著漢服系列的中國式學位服。
在2007年接受采訪時,葉宏明解釋說:"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漢語是中國的'國語',因此確立漢服為'國服',既代表了漢民族的傳統,體現了漢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