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向社會公布,引起傳統文化各界的高度關注,也在漢服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今年1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向社會公布,引起傳統文化各界的高度關注,也在漢服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當然,也有個別誤讀或牽強附會,這是正常的。因職業原因,對這類文件接觸較多,本文試從漢服界如何準確理解并運用好該文件的角度,談一些個人看法,希望給同袍和社團有所裨益。
(提示:本文后三個部分更重要)
這是一個什么文件
先說文件性質。前段時間(看到中醫圈在轉)有說國務院出臺此文件,這是明顯不對的。熟悉政策的人都知道,黨政一起發文件,那么前者是更核心更主要的。2月7日中宣部領導就該文件答記者問(這篇新聞對于正確理解這個文件非常重要),也說得很清楚:2014年以來,中宣部會同有關部委,起草制定了這個文件。可見,該文件的意識形態意義大于行政管理。
再說文件規格。在咱國家,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或黨中央or國務院單獨印發)文件,屬于最高規格——比如,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就是此類。而中央部委印發的文件規格就低得多了——如,教育部2014年也印發了一個《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而規格介乎二者之間的一類,就是兩辦文件(或中辦or國辦單獨印發),雖然也代表中央最高精神,但應該看得出來,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并沒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辣么重要哦。并且,人民日報沒有配發評論員文章,隨后也沒有官媒顯著報道文件的貫徹落實情況。
該文件的出臺是巨大進步
實話講,我第一眼看到這個文件還是驚喜的,翻了一下內容,也覺得非常難得。雖然這幾年有的部委文件或多或少提過弘揚傳統文化,但中央文件專門講傳統文化還是第一次。除了首創性之外,該文件還有幾個明顯進步:
一是用詞大膽。眾所周知,官方文件行文謹慎,創新極難。但該文件出現的新詞匯之多確是罕見的。比如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及神韻、絕學等,也許1921年以來都沒有在正式文件中使用過。
二是涉及門類多。文件中提到了傳統文化非常多的門類和方面,如詩詞、民樂、舞蹈、書法、繪畫、曲藝、雜技、戲曲、體育、節日、歷法、節氣、生肖、飲食、醫藥、服飾、武術、文物、典籍、園林、誦讀,多達幾十種,十分難得。
三是對傳統的評價更高。第一、第二部分講了很多對傳統文化贊美的話。過去講封建糟粕多,后來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一次則增加了“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這個新提法。“禮敬”一詞的使用,已表達出了明顯的傾向性。
總之,該文件對傳統文化界確實是一大喜訊、重大利好。這里邊也有漢服界多年來努力的結果——《答記者問》談到文件制定背景時就說了:“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大大增強,基層和民間的參與面很廣,參與主體很多,形式載體多樣,總的勢頭很好。”客觀說,這里邊一大半與我們同袍的努力有關。
這不是你想的那個文件
廢話扯完,說點實際的。歡欣鼓舞之余,仔細研究文件里的概念、內容、觀點,還是值得我們好好玩味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雜糅概念你看懂了嗎?【 中華 】=不只是漢文化(不過文件對少數民族文化著墨極少,可見其傾向);【 傳統 】之涵義,從文件內容看,還包括令人意想不到的紅色革命文化甚至學雷鋒;而【 優秀 】,則包含了摒棄不優秀文化之意,只有“優秀”的才能列入“傳承發展工程”——那么,文件認為哪些才算“優秀”的呢?判定標準是什么呢?
答案——就在《答記者問》第5個問答里。“……,主要看能不能解決今天中國的問題,能不能回應時代的需求和挑戰,能不能轉化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財富。……,使之成為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會發展的文化,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文化。”可見,該文件仍具有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而非學院派敘事表達,亦不是欣賞認可傳統文化本身的價值。
因此,我們會發現,文件所倡導的“傳統文化”,集中在理念(第二部分)和技藝(第三部分)兩大類上,形而上上不到宗法、哲學、宗教,形而下卻又對飲食、服飾等器物層面一筆帶過。為什么成語大會、詩詞大會這么火,明白了么?
與漢服到底有幾毛錢關系
然后說回到略受冷落的“服飾”。服飾問題雖然只寫了一句,但能夠出現在這個文件里,也很不錯了,說明高層認識到了國家代表性服飾缺位的問題。然而,文件真的在支持漢服嗎?
“實施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設計制作展現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裝服飾。”細致分析這唯一一句,至少有四層意思:(1)這是中華民族服,甚至會是國服;(2)節慶或禮儀的時候用;(3)需要“設計”,不是把古代現成的拿來用;(4)是“系列”,肯定不是一款,甚至不只是主體民族的風格。
這才是紅果果的事實啊。好在目前這個計劃還不明確,是個待填的筐。用不用漢服,用多少元素,現在還難有定論,很可能與其他服飾有個此消彼長的競爭過程,還真的需要大家繼續努力才行(2014年北京APEC的新中裝就是官方的一次小小嘗試)。
不止如此。文件和《答記者問》中還有幾處于漢服運動不利的表述。比如在回答文件制定背景時,中宣部雖然肯定了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但有一句很扎我心:“但是,……,有的還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簡單復古的現象。”文件在核心部分也提到了“不復古泥古”(第3條第3段)。毋庸諱言,這幾句委婉的批評和提醒,應該是主要沖著咱漢服界說的。
學會順勢而為、借力發展
當然,不必擔心和悲觀。文件幾乎處處都是辯證的,只要全面地、準確地領會,趨利避害、趁勢而上,我們的事業必將更加順暢。給漢服界特別是漢服社團,有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1)處理好“古”與“今”的關系。這個兩辦文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思想(既是習大大提的,更是文件提綱挈領之要害)。《答記者問》對“雙創”有清晰的闡釋,那就是“把握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的關系”。私以為這句話對今時今日的漢服運動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2)漢服活動要注重融匯互通。多與文件中明確倡導的“節俗文化”“禮儀文化”(第12、13條)等相結合。作為文化志愿者進社區(第18條),作為傳統文化傳播者進校園。有條件和能力的,可以參與幼兒、中小學傳統文化教材的編寫,為高校的傳統文化必修課擔任助教(第9條),這些項目國家都是很支持的。
(3)社團負責人應有一點政治敏感性。像山東、福建、西安這類地區,政府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較為支持漢服,相應的項目、資金、宣傳的機遇就會較多,社團可以很好地借力發展,不知曉或不會用則甚為可惜。像北京、新疆這類地方,各方面管控相對嚴格,就需要避免踩紅線,勿因一時不慎給社團甚至整個復興事業造成損失。
(4)有條件的地方和社團可更加重視國際交流與海外傳播。漢服走出國門,那就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也是凝聚華人華僑的紐帶,既避免了官方對民族問題的擔心,更契合國家增強軟實力的大戰略,經常會取得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極佳效果。從漂泊英倫的璇璣女神,到驚鴻中外的紐約大屏幕,事實已多次證明這一點。
(5)最后,不要有依賴思想。這也是我一貫的觀點,不論是“政”還是“商”,都可以成為漢服復興的助力和幫手,但真正的主力必須也只能是我們同袍自己。發文或是不發文又能如何?支持抑或不支持又能怎樣?媒體惡語相加、路人白眼相待的年代咱也都挺過來了,只要我們不迷失方向,不分化瓦解,必定會越走越好。文件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咱們也是人民啊,人民群眾力量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