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日本人嗎?你穿的是韓服嗎?作秀吧?”,這是三年來充斥于我生活的聲音,而這些質疑、嘲諷,都是因為我所穿的衣服。它叫漢服,作為比漢字、筷子年齡還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漢服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你是日本人嗎?你穿的是韓服嗎?作秀吧?”,這是三年來充斥于我生活的聲音,而這些質疑、嘲諷,都是因為我所穿的衣服。它叫漢服,作為比漢字、筷子年齡還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漢服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然而自滿清以來,漢服逐漸湮沒在了歲月之中。或許很多人和曾經的我一樣,羨慕韓服的精致,羨慕印度沙麗的飄逸,更羨慕每個日本人都有一套用以慶祝傳統節日的精致和服。那我們呢?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為什么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呢?
2011年初入大學,因參加漢服 而深入接觸漢服和中國傳統禮儀以及文化。我欣賞漢服的端莊大氣,也喜愛漢服的輕巧靈動,但越是接觸越是明白這一身漢服不僅僅是用來蔽體保暖,更是歷史的沉淀與文化的體現。越是接觸,越是為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被當今中國人所忽視而感到痛心、惋惜。2013年,在接觸漢服和傳統文化的第三年,我做了一個艱難卻也堅決的決定--——我要每天穿著我所愛的漢服!然而,穿上一件衣服容易,但堅持走出去、走下去,卻是艱辛到難以想象。面對路人的嘲諷和質疑,我日復一日進行解釋,當我作為博物館志愿者穿著漢服進行講解時,腳踩拖鞋、身著短褲的工作人員趾高氣昂對我說:“以后別穿這什么衣服了,我們這是正規單位,不要影響我們的形象。”我楞了好幾秒,之后任憑我如何解釋,看到的卻是一張冷漠的臉。回到展廳,已經20歲的我,第一次在公共泣不成聲。我不明白為什么我們自己的民族服裝會被輕視、嫌棄到這般地步,我不明白我所認為的文化傳播平臺會成為一個阻礙,我更不明白這份堅持是否真的有必要有能力。當所有志愿者、保安上前安慰我的時候,最年長的資深志愿者走到我的身邊,告訴我:說好每天穿不同的漢服給我們看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這么值得大家贊揚的事,你可要堅持得更自信啊!
而今,習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談到文化自信,更加堅定了我身體力行推廣漢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和勇氣。
的確,這可是陪伴我們的先輩走過千年歷史滄桑的服飾,若沒有足夠的文化和信念作為支撐,我又要如何直起腰板!大一時的我作為歷史學專業學生,更加注重歷史文化的積淀,大二時,作為學校國學社社長,我更加細致地研究漢服與傳統禮儀,并在社團活動中加以普及推廣。我帶領身邊的人觸摸傳統繡藝每一絲線的生命,撐著油紙傘為身邊人講述傳統手藝的精巧。大三,當我重整衣冠,再次走進展廳,當天南海北的游客屏息聽我講訴漢服的故事,甚至有游客連續兩周帶著朋友過來,只為讓他朋友們也親眼看看我們的自己的民族服裝!大四,當我站在民大、財大的講臺上同一樣年輕而有擔當的同齡人分享我對于傳統文化的堅持時,我看到了上百雙眼睛里的光芒。這一切更加堅定了我繼續走下去的決心!
各位同學,當你看到韓國一次次申遺本屬于我們的文化,身邊的你們,是選擇做一個鍵盤俠、段子手指點江山,還是真真切切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有人會說,文化復興,有必要嗎?就算有必要,那我一個大學生又能改變什么?是呀,我們沒辦法書寫教科書,但起碼可以告訴身邊每一個老人小孩,我們有著怎樣優秀的民族服裝;我們是沒辦法拍出《百鳥朝鳳》這樣的經典之作,但起碼,可以在西洋樂的主流下,用古箏、二胡、古琴奏出傳統樂的華章。哪怕,哪怕我們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少到看不出有任何成效,但請相信,哪怕今天只有六分鐘,不也就多了一百個人知道了漢服是什么嗎?
我們是被時代、國家寄予厚望的青年,為了不辜負這份期望,為了不再留下傳統文化為人所搶占的憤懣,更為了不讓后輩只能通過文獻、影像了解傳統文化的模糊模樣。我愿重重拾那份曾養育祖輩的優秀傳統文化,演繹新時代下的自信篇章。作為中國人,如果連我們都不能為自己的傳統文化所感動、驕傲,又何談文化自信呢?又何來自信支撐我們在道路、理論、制度上繼續前進呢!
我們是一群深愛著這片土地的青年,我們是十六個立志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聲的青年,我們有一個意蘊深刻的名字“鯤鵬團支部”,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我們不僅要有鯤鵬之志,更要腳踏實地身體力行。當我們拉響二胡的悠長,當我們揮墨展現漢字的蒼勁,我們都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盡一份力量。
華夏復興,文化先行,在座99位青年,請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六分鐘時間,它會帶你走進一個精彩的世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