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舞運動幾個潛在問題主要為這幾個方面:漢服和儀式的形式化,推廣過于商業化濫用化,設計上過于原樣照搬,穿著者不分場合和主題,對其他文化的不夠包容。
漢服和儀式的形式化
“如果徒具儀式,而沒有合理的思想內涵作為依托,禮就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那么漢服也是一樣,在這些眾多的漢服運動的事例中,參與的人群是否真的認同漢服和儀式的神圣性,如果僅為了滿足新奇和好玩的心理的話,這是不符合禮儀儀式和禮儀服飾的要求的,甚至是對禮儀儀式和禮儀服飾的玷污與褻瀆。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君子有其道者,未必服其服;為其服者,未必有其道也。”如果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那么漢服也失去了靈魂。
推廣過于商業化濫用化
如果漢服在逐漸推廣的過程中出現了如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教授所擔心的“怕大家借這個賺錢,使漢服充作賓館服務生的專用服裝,甚至不良群體的象征符號,或者被趕風的商家做濫了” 的情況話,那么我們將失去繼旗袍以后的又一款經典的禮儀服裝。
設計上過于原樣照搬
已經在網上廣泛流傳的中式學位服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禮服的設計方案上過于照搬,沒有很好的突破。我們現代提出的是“復興”而不是純粹的“復古”。所以包銘新教也授評論說:“提出中國式學位服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這個設計看上去既像道家服裝又像祭祀穿的冕服,只是做了簡化,并沒有太多創新。”
穿著者不分場合和主題
這個也會影響漢服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會被人當做是表演裝或者戲裝。如果穿著者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分時間場合和主題的穿著漢服,完全不符合著裝的TOP原則(時間、場合和地點),即著裝應該與當時的時間所處的場合和地點相協調,如果穿著出現在運動場游泳池,或者經濟研討會等場合的話,就會顯得非常滑稽。學者李澤厚在一次美學座談中講到他在大學時代的一個例子:“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學生中好些人仍然穿長袍。因為穿長袍畢竟在現代生活中不方便,你要趕公共汽車,在大操場坐著聽報告,長袍就不行了。”這里所謂的“不行了”,其實并不是說長袍失去審美的價值和實用性了,而是穿著的時間和地點不對,從事的活動也不對,也就是主題不對。因為服飾必須配以相對應的復雜的禮儀和儀式才能給人儀式 飾和諧統一的完美感,要是身著漢服在商場中穿梭的話,就如同婚紗脫離了教堂的虔誠和文化氛圍下而失去了它本來的涵義一樣,也成為了單純的服飾。
對其他文化的不夠包容
這個有可能會因為漢服運動的參與者過分對漢服和漢服文化的熱愛而出現一些偏激的非漢服不穿的現象。“年輕人拒絕滿裝元素,僅僅恢復單純漢服的做法有失偏頗”“民族文化的發展不能是靜止的、純而又純的。”漢服的愛好者以及推廣者應該對其他文化和服飾更多一點的包容,真正能夠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于共,天下大同”。另外,以漢服復興來帶領傳統文化的復興的口號,很容易被理解成漢服代表了傳統文化,要求其他55個民族都回到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上,會以一個民族的獨特性影響其他民族的獨特性,因而會被認為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
以上幾點都是漢服運動過程中潛在的問題,我們應該更加理智和清醒的認識到,要想“漢服運動”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的發展的話,就必須注意和盡量避免上述潛在的問題否則,這樣的運動就會變質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