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來,微博上爆出有人身穿漢服,箭射成吉思汗、努爾哈赤及清朝歷代皇帝畫像的圖片和活動介紹,引起部分關心民族議題的網友不滿。
近來,微博上爆出有人身穿漢服,箭射成吉思汗、努爾哈赤及清朝歷代皇帝畫像的圖片和活動介紹,引起部分關心民族議題的網友不滿。5月23日,網友@瀛洲接武 發表武漢理工大學風炎社團進行“箭射黃龍旗”的活動圖片,再次激怒一些網友,雙方就“射旗”、“射像”是否涉及民族歧視展開了一場爭論。5月25日凌晨,@風炎漢服 在其社團微博上發布致歉聲明。但也表示他們社團與“射像”行為無關。
身穿“漢服”練習“射韃子”?網文引發爭論
網友@hangse板面 5月26日發表的一篇名為《身穿“漢服”練習“射韃子”》的頭條文章引發網友關注,截止今天(5月27日)上午10時,閱讀數已達到23萬。
文章稱:“武漢理工大學社團活動時,集體用弓箭射黃龍旗,表達憎惡滿清一事,隨后受到滿族人的反對和向學校、民宗委投訴。” “此事發生不足24小時就有大量漢族極端民族主義者報復和謾罵少數民族,并在網絡發布大量社團活動時,射成吉思汗像、努爾哈赤像等照片,宣揚滿蒙非中國的分裂言論,還要組織下一次‘射韃子’活動。嚴重傷害了少數民族的感情,激起了滿蒙兩族民眾的憤怒。”
@hangse板面 文章中點名提到“最具煽動民族仇恨”的三個組織和個人,也即“射旗”、“射像”的組織者,其中之一是武漢理工大學的風炎漢服社,個人則為河南地區的@鄭州華夏復興者 和云南地區的@子穆清秋 。
風炎漢服社成員@瀛洲接武 于5月23日在微博上發布了著漢服的學生們以黃龍旗為箭靶,神情興奮地拉弓射箭的社團活動照片。活動結束后,學生們圍繞著渾身是箭的“黃龍”進行合照。搜狐新聞弧度欄目發現,此微博發出后,激起部分滿族用戶的激烈抗議,認為這是對滿族人、滿族文化的侮辱行為。同時,也有網友認為此事與民族歧視無關,黃龍旗是清朝的象征,而非滿族人的象征。
@hangse板面 文章的評論中,網友分歧極大,滿、蒙及部分漢族網友表示支持,也有一部分網友表示是博主反應過激。文章作者@hangse板面 告訴弧度,自己是滿族人,并沒有加入任何滿族社會群體,自己近年來本身就觀察到不少“反滿、蒙”的“禮射”活動,而“網友剛開始反對武漢理工時就立刻有漢民族主義者謾罵,連和平的漢族人也被罵”這一情況讓他感到不滿,自發寫下了這篇文章。11時49分,@hangse板面的文章被刪除。
射黃龍旗活動組織者公開道歉
正當網友就此事在網絡上進行“混戰”之時,此事發布者@瀛洲接武 在于5月25日凌晨更新微博稱,“校園活動時選用清黃龍旗一事屬于個人過激行為”,表示“會為個人過失承擔責任”、“愿諸同胞諒解”。兩小時后,@風炎漢服 發布致歉聲明,承認關于黃龍旗的活動是嚴重錯誤,“黃龍旗為近代中國首面國旗,不應如此加以傷害”,“唯望各民族同胞的原諒”。
27日上午,@武漢理工大學 亦發表情況說明,稱“5月21日,我校學生社團‘風炎漢服社’學生李某某在參加國際教育學院舉行的‘風行國際’文化節暨美食文化展活動時,無意中臨時將身邊帶有龍形圖案的旗子作為靶紙代替破損嚴重的草靶進行射藝表演,并將照片發布在個人微博上,引起網友質疑和不滿。”該校將會加強對風炎漢服社的管理和學生民族政策教育。但網傳箭射成吉思汗、努爾哈赤人像的活動與該校無關。
弧度向@瀛洲接武 了解箭射黃龍旗的原因,他表示“出發的本意完全沒想到會引起民族矛盾”,“校方承擔的壓力實在太大”。并且再次強調,這件事情是因為他而起,他會承擔所有的責任。
風炎漢服發布致歉聲明之后,風波并未平息。這條致歉聲明下方近500條評論中,多數認為“沒有道歉的必要”。@溫和派噴子 寫道,“射的是滿清的國旗,不是滿族的國旗”。然而也有部分用戶認為箭射黃龍旗的行為是冒犯。
@日燏Icangga 在微博上表示“這事不能完!必須嚴懲!”甚至以個人名義號召滿、蒙等相關民族共同對網絡中“射旗、射像”事件向民宗委提起備案、向地方法院提起訴訟。對于武漢理工大學官微中提到的學生行為是“無意”的,他不能同意,因為該社團在準備時就備好了黃龍旗。
@hangse板面 對弧度表示,已經道歉的風炎漢服社,他個人可以原諒。但對于射畫像的組織@直徑君 和@鄭州華夏復興者 ,他認為二者長期進行“射韃子”活動,在此次事件中存在召集群眾罵滿蒙,應當得到懲罰。
對話“射像”組織者:對滿族蒙族并無仇恨
弧度也聯系到了@hangse板面 文章里提到的“射像”活動的組織者@子穆清秋 。與@瀛洲接武 的態度不同,他認為不論“射旗”、“射像”都沒有錯。但他表示,并沒有對少數民族的仇恨:“我仇恨的是蒙元、滿清這兩個歷史時期。”
由于個人信息被公布到網上,他現實生活受到了影響。“我接到很多電話,多數都是東北的、內蒙古的。這些電話我都基本沒有接,我只接過兩個,都是辱罵。后來我都拒絕接聽了。還有幾十條短信,都是清一色的污言穢語,來辱罵我的。”
他組織漢服之類的社團活動已經有十年了,一般都是通過網絡召集。以后是否繼續進行類似活動還得“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