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同袍者,當明是非、曉黑白;當明禮義、長自規(guī)。當正己身、潔所好;當自強自立、不仰貴仗權(quán);當知過能改、不明知故錯;當常修典籍、體先民志;當知我族現(xiàn)狀、明我邦所求。
所謂同袍者,當明是非、曉黑白。
漢服運動有很大的特殊性,所以會有各式各樣的觀點,其中不乏相沖突者。這時候,就需要同袍自己仔細鑒別,而不是盲信他人之言。許多人習慣于不親自思考而尋求他人給自己以答案——這也許是我們的教育導(dǎo)致的,也許就是人的本性決定的——但這決不是教育以及我們受教育的初衷。所謂教育,給我們以知識,給我們以運用知識的能力;所受教育,掌握知識,掌握如何運用知識。有謠言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能夠看破卻因為懶而輕信。為了能夠鑒別是非善惡,自然需要多讀書、多思辨。只有擁有足夠知識以及相應(yīng)運用能力,才能清晰分辨觀點正誤。引用《漢服運動:一場“新民”的運動》中的一句:隨波逐流也是一種奴性的表現(xiàn),獨立的人格精神和冷靜的思考能力,才是真正的公民精神。
所謂同袍者,當明禮義、長自規(guī)。
一些人,披上漢服僅僅是為了標新立異、吸引眼球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一些人,號稱參與漢服運動卻僅僅是為了解決終身大事,更有甚者是為了“獵取”女同袍;一些人,參與漢服運動卻常口出污言,甚至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這些人均令“漢服同袍”這一稱謂蒙羞,甚至影響不明真相者對漢服運動的理解。不求人人均能成為君子,但至少應(yīng)該人人向善,且時常規(guī)約自己行為。《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素質(zhì)、習慣非一日之功,然若一日之功都不做,則什么都無法獲得。
另有一些同袍因為漢服而經(jīng)常和父母起爭執(zhí)。父輩長于文革時期,雖然也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但思維中仍無法完全去除文革的影響,這也是十分正常之事。某當年也和父母爭過,但僅限一次,以后再不直接和父母就此事而論,轉(zhuǎn)而緩慢影響。這個影響過程視各人而不同,但終會起作用。在此勸各位年歲尚低的同袍,不要和父母為漢服(尤其是買漢服)之事爭執(zhí),一則不孝,二則影響其他人對漢服復(fù)興者的看法——認為其中均是一些任性的孩子。完全可以把漢服當作學習的獎勵(例如考上985則父母獎一套);或者等未來工作了或是有辦法自己賺錢了,那時候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能決定你該如何花自己賺到的錢——父母的錢始終是父母賺來的,給你花并不是義務(wù)。“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孝悌要放在前列。
所謂同袍者,當正己身、潔所好。
有些人自稱同袍,卻經(jīng)常散播一些錯誤言論,試圖將漢服運動帶向歧途使之背離初衷;有些人自稱同袍,卻行邪詭之事,好朋黨權(quán)術(shù)。第一種,有陳朕冰之流——自稱皇帝哥哥,意淫自己為漢服運動第一人,試圖將漢服運動實際目的剝離而只留下服裝;第二種,不知存在與否,但提出以圖警。如陳朕冰者,本為跳梁小丑,卻因其善于包裝炒作,現(xiàn)已忽悠許多人為其投資,隱然將成氣候。同袍如若再不提高自身才德修養(yǎng),明顯別于此類人等,漢服運動危矣。
所謂同袍者,當自強自立、不仰貴仗權(quán)。
經(jīng)常有見說“漢服運動如果能有xxx關(guān)注,推動一下就好了”之類的論調(diào)。更好笑的是往往會有一大批簇擁者。漢服運動的初衷是什么?泛一點說是為了重建華夏;具體一點說是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民族虛無主義”的環(huán)境下找回漢民族的信仰、風尚、自尊自信,讓漢民族重新團結(jié)起來。
何謂自尊自信?便是相信自己,相信依靠自己或許許多多同志之士(眾同袍)的努力可以做到一些事情。絕不是搖尾乞憐,渴望權(quán)貴施舍給我們什么東西。
再用且發(fā)展《漢服運動:一場“新民”的運動》中的觀點:漢服運動是民間力量的覺醒,民間不再寄空想于幻世、托希望于精英,草根的話語不可遏阻地上升為強勢和主流,民間真正開始引領(lǐng)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方向和進程……我們不祈求任何人。華夏文化復(fù)興的前景,要靠我們自己堅持不懈地親手去創(chuàng)造。也正因為我們精神的獨立,我們才有資格和政府、和精英、和社會各界展開平等、善意、冷靜、耐心和充分的溝通,建設(shè)性的合作甚至妥協(xié),展開充分的文化博弈。漢服運動是民間力量生長,民間智慧覺醒的過程。漢服復(fù)興者不應(yīng)一味把華夏文化復(fù)興的希望寄托在精英身上,祈求精英的理解,渴盼精英的支持——祈求“高貴的人們”能復(fù)興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奴性。精英支持,要復(fù)興。精英不支持,也要復(fù)興。漢服運動源自覺醒了的民間,正在強勢崛起的民間,漢服撐起的,是華夏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正在掌握了自己和民族命運的精神一新的國民。
所謂同袍者,當知過能改、不明知故錯。
人與人的交流中免不了出現(xiàn)分歧,有時會是一個人的觀點錯誤而另外一個人的觀點正確。而漢服運動因為涉及許多和現(xiàn)主流觀念沖突、教育不涉及或是模糊不清之處,更容易出現(xiàn)類似的狀況。所謂“共識”便是漢服運動進行這些年,同袍們普遍認同的觀念。一些同袍在討論中被人指出錯誤,卻惱羞成怒——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不惜出言不遜甚至辱罵他人——這便是“知過不改”;一些同袍在討論中清楚自己所用例子違背共識且沒有足夠證據(jù),卻依舊我行我素,這便是所謂“明知故錯”。有時,放下一些變質(zhì)的自尊其實能獲得更大的尊嚴。
所謂同袍者,當常修典籍、體先民志。
如果說漢服運動有口號,那么非“始于衣冠,達于博遠”莫屬。基本上每個同袍都聽說過這句話,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將它付諸行動。詩詞歌賦、時文史書、人文倫理、哲學知論、陰陽思辨、針砭藥醫(yī)、武學武道、工巧匠藝……先民留下豐富的遺產(chǎn),而現(xiàn)在的人們又繼承了幾分?是的,一個人不可能全都學會,這毋庸置疑。但關(guān)鍵在于:你是否學了什么,是否主動學習了什么。許多人都停留在服裝上,而沒有進一步去學習文化的其他方面,這背離漢服運動的初衷。還有些人稱自己除服裝外學了其他的,仔細一問卻發(fā)現(xiàn)他所謂的“其他”僅僅是小學初中語文課上學到的那一點東西……
至于先民的風骨,現(xiàn)今人們承襲得更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這個怨天尤人、滿腹牢騷的時代,多少人記得這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在這個相互傾軋、娛人為樂的社會,幾人能發(fā)己之能而非數(shù)人之誤;“君子慎其獨也”,在這個裝模作樣、表里不一的世界,何處再覓圣賢君子……
要始終牢記:漢服是表,文化是里,表里不可偏廢。
所謂同袍者,當知我族現(xiàn)狀、明我邦所求。
“始于衣冠,達于博遠。”漢服運動的真正訴求,是要讓華夏重立于世界之巔。我們的祖先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建立了繁盛的國家,我們沒理由妄自菲薄甚至僅滿足于拾人牙慧。漢族在中國不是五十六分之一,而是十分之九。如果漢族不能代表中國,那么請問誰來代表?十分之九不帶頭引領(lǐng)發(fā)展,難道要十分之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