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社會缺乏信仰,缺乏儀式感;中國人對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缺乏認同感和自信。能以莊重的儀式喚起人民群眾的民族認同和自信,我認為是好事。
一場清明節自發組織的祭拜活動引來爭議,昨天本報《穿漢服執朝板祭拜革命先烈合適嗎?》(4月4日A2版)推出后引發社會熱議,學者以及網友們圍繞“光復優秀傳統文化行為如何與現代社會文明和諧相處而不違和”的話題,展開了討論。
全國金話筒主持人金獎獲得者陳曉琳告訴記者,烈士陵園有烈士陵園的文化氣場,漢服文化一樣有特定的文化氣場,簡單把兩者捆綁在一起顯得不倫不類。
廣東省委黨校張浩教授表示,烈士陵園是為紀念革命烈士修建的陵園,氛圍嚴肅而莊重,不太適合在此穿漢服執朝板。中華文化重視禮儀,本身就包含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做合適的事情。
資深媒體人胡先生則表示,雖說混搭是潮流,但不同文化的混搭,是否可以做到水乳交融?胡先生認為,如果打著回歸傳統文化的旗號,為回歸而回歸,就如同現代文明剝奪傳統文化一樣,為剝奪而剝奪,都是一種文化自大的心理。
羊城晚報小蠻腰微信公眾號對昨天的報道也做了轉載。“廣府漢文會·梁佩瑜”以廣州一個普通的漢文化活動組織者身份留言:誰說穿著漢服搞的活動就一定是正確的了?漢服同袍們應具備清醒冷靜的頭腦,遠離作秀思維,否則只會招人話柄。漢服高級黑對文化傳播有百害而無一利!漢文化復興者并非只有“秀場達人”一個品種,在廣州,還有很多務實低調的同袍在身體力行。我們希望這次的討論不要讓世人有“穿漢服的人都是瞎弄”的印象。道阻且長,行而至之。同袍們,同胞們,讓我們一起努力!
網友觀點
@@蠟筆畫彩虹: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市民用心用傳統的禮儀方式緬懷革命先烈,那份心意值得我們尊重。
@@喵喵:活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形式確實不符合烈士陵園的氛圍,希望以后舉辦活動要慎重考慮地點的選擇。
@@升:當前社會缺乏信仰,缺乏儀式感;中國人對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缺乏認同感和自信。能以莊重的儀式喚起人民群眾的民族認同和自信,我認為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