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面對不斷擴張的西方價值觀,中國也開始說出基于自身文化的獨立思考。幾千年積累的文化軟實力,成為了民族復興一大力量源泉。傳統文化中那些最簡易、最鮮活的部分,首先大范圍興起。適合視覺傳播的漢服,正借助網絡的力量,重返大眾視野。
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面對不斷擴張的西方價值觀,中國也開始說出基于自身文化的獨立思考。幾千年積累的文化軟實力,成為了民族復興一大力量源泉。傳統文化中那些最簡易、最鮮活的部分,首先大范圍興起。適合視覺傳播的漢服,正借助網絡的力量,重返大眾視野。
就如西方價值體系中,將諸多權利定義為“上天賦予”和“不言而喻”一樣,十年前開始出現的漢服復興者們,援引古書《易經·系辭》中的名句“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將“漢服”定義為與整個華夏文明一同發源的文化之服、國族之服,而非只是對漢王朝的復古之服。從這個意義上說,“漢服”之“漢”,和“漢字”之“漢”一樣,指向文化而非朝代。不管是秦朝小篆、漢代隸書,都屬于漢字。同理,不管強漢盛唐、富宋權明,或者立德立言的先秦、風骨卓然的魏晉,不同時代雖有其不同的特色款式,卻也都被當代復興者統稱為漢服。漢服的復興者們搜集實物與文獻資料,自己動手將之復原為穿在身上的衣裳,穿去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場合,呼吁恢復服飾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本來地位——“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漢家衣冠,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對世界影響力的重要代表。
在他們的努力下,漢服從概念走向現實。曾經冷門的文物成為焦點:馬王堆出土的袍服,孔府舊藏的襖裙,都成了復原者心目中的模式標本。許多本來瀕臨失傳的古老技藝,也獲得了網絡世界的瘋狂追捧。例如中國傳統絲綢織造工藝的巔峰,“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緙絲技術,在很長時期內,只能依靠制作日本 ,有修身、簡潔的特點,和現代審美不謀而合。現代漢服復興者據此制作出大量帶有時尚趣味的漢服褙子。他們希望,漢服在作為節日盛裝、民族禮服的同時,也能夠以常服、休閑便裝的姿態,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