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0日至11月3日,第三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在嘉興嘉善西塘古鎮如期舉行。漢服文化周是由周杰倫御用作詞人、文化名人方文山于2013年發起,海峽兩岸攜手共創的漢服同袍的盛宴,以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禮儀文化的弘揚及傳承為目的,是中華傳統服飾和傳統禮儀文化...
10月30日至11月3日,第三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在嘉興嘉善西塘古鎮如期舉行。漢服文化周是由周杰倫御用作詞人、文化名人方文山于2013年發起,海峽兩岸攜手共創的漢服同袍的盛宴,以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禮儀文化的弘揚及傳承為目的,是中華傳統服飾和傳統禮儀文化的大規模呈現。本屆為期五天的漢服文化周里,帶來了“朝代嘉年華”、“中國風市集”、“漢式集體婚禮”、“漢服高峰論壇”等多項盛大活動,吸引了眾多全國各地的漢服愛好者參與,甚至不少海外的華裔漢服愛好者專程回國參加。
《玉臺新詠》中有這樣的記載:“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當畫卷中的人物緩緩步行在我身邊,當微涼的秋風親吻左手邊的西塘河,“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筑,現代的人”在這里相處得和諧而安寧。這大概就是同袍們選擇西塘的原因吧。正應了方文山的詞,“你是否也有過夢回長安的時候,古道瘦,蘆葦湮沒,路盡頭,頻回首。誰捎來秋意正濃的問候”。
曾看到過這樣一篇博文,“我們懂得自由民主,卻忘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我們穿著西裝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這是來自漢服復興者的嘆息,也許它有失偏頗,但是捫心自問有多少人真正熟悉自己的歷史,了解自己的衣裳呢?多少人錯把它當成 手拿自拍桿的,我一時找不到形容詞表達。在漢服的貼吧里也時常會看到這樣的感嘆,“究竟什么時候,我們漢族人穿漢服出門,不會被別人指指點點,不會被說的是古裝,不會被罵是落伍的復古黨、想穿越的神經病……”“我們自己的民族服裝,怎么就成了‘不該穿的衣服’?!” …… 其實自近代漢服第一人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改和服而標“漢”字以來,復興漢服之路已經走了近一個世紀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西漢《賈誼新書》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閑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這是古代社會對國民立容的規范,一個簡單的站姿尚且如此繁復。誠然,矛盾的是,中國古代有些傳統禮儀在今天已經無法適應快節奏生活的需要。我并不奢望一個漢服文化周就能復興漢服,就能讓所有人會面時相互拱手作揖,所以,對于文化周上所出現的類似“古代人打電話”現象也不能求全責備。我們需要簡單寬松的T恤和球鞋,需要開袋即食的面包和肉腸,需要說走就走的戀愛和旅行。
三字經中“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儒家“五常”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也恰好呼應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許把漢服掛在櫥窗里欣賞并沒有什么不好。類似西塘漢服文化周這樣的活動是傳統文化的奮力自救,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值得被尊重的努力。早在1949年4月27日,周恩來在《關于和平談判問題的報告》中就指出,“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可是如果我們對自己民族的歷史一無所知,又何談愛與傳承。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與子偕行。
西塘漢服文化周努力地想要還原漢唐風光,不是要讓歷史倒退,人人穿起霓裳,而是想尋回華服背后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