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幾何時8090后是普遍受到人們詬病的一代,諸如“垮掉的一代”、“不愛讀書的人群”、“缺失責任感的一代”等成為人們談起年輕人時致使眉關緊鎖的代表性詞語。事實上,當記者走進年輕人,才發現有不少年輕人對人生有著積極的追求,業余時間醉心于可以帶來...
90后的帥哥陶鼎鑫在同齡人喜歡K歌泡吧時,卻慢慢地對似乎只有中老年人才會喜歡的焚香品茶產生了興趣。他靦腆地介紹說:“很小時讀到陶淵明的很多詩作,自此就很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所以趁高中畢業的那年假期,我獨自一人到終南山游玩,拜訪了山中的隱士。”陶鼎鑫告訴記者,那時候每次和山中的隱士聊天時,對方在聊天前往往會先焚香煮茶,“感覺心就在煮茶的那個過程中漸漸安靜下來”,就這樣90后的陶鼎鑫開始鉆研茶道和香道。
“我愈發感覺到中國茶絕不僅僅是世界獨有的一種商品,更多的是代表我們民族的文化。對現代人而言,茶道作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能幫助現代人安撫浮躁的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那忙碌的窘迫與慌亂也能在裊裊升起的茶煙中漸漸消散。”
“猶記得當初進山采茶,學著辨識茶葉的優劣,體力的付出與品茶后精神上的雙重收獲,讓我獲益匪淺。”陶鼎鑫告訴記者,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起香道和茶道,并且認為這是一種高雅的愛好,而不是老年人的“專屬”。“過去要是有些空閑時間,大多是舉著手機刷屏,要不就是打網游,”陶鼎鑫表示,這些娛樂不僅沒有緩解緊張的情緒,更沒有帶來悠閑的享受感覺。“在刺激過癮之后,留下的只是空虛與疲累。”現在,陶鼎鑫喜歡在空暇時約上幾個好伙伴,焚上一爐好香,泡上一壺好茶,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哪怕聚在一起只是靜靜地體會茶道本身的魅力,也是一種難得享受。”陶鼎鑫感慨道:“慢與靜,是香道與茶道的共同特點。這養生的茶,不知比酒好了多少倍。”如今身邊有不少朋友在他的影響下也開始放下手機、離開網絡、用中國茶代替了酒,用香取代了煙。
“現在有不少年輕人因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能‘常回家看看’,更不要提陪父母聊天了。”喜歡上茶道之后的陶鼎鑫慢慢地開始把更多的時間用于陪伴父母,他坦言:“每到傍晚,我會煮上一壺好茶,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與父母沉浸在茶香中,體味親情的溫暖。和朋友在一起,則通過一起探討茶道文化,從而增進友誼,美心修德,領略傳統文化。”在茶香中,90后的陶鼎鑫享受到美好的親情與友情,拋卻了工作的煩惱。尤其是與父母,兩代人因為良好的溝通從而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彼此都不必再為代溝而煩惱。”如此靜謐安好的時光對于過去忙碌奔波于事業的他而言,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迷戀茶道和香道后,90后的陶鼎鑫開始感到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好。“年輕人都喜歡喧嘩和熱鬧,但實際上在喧嘩的背后很可能是無盡的空虛。”陶鼎鑫告訴記者,現代社會職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肯定會越來越忙碌,對精神生活的渴求也會越來越明顯。他說通過焚香品茶讓自己結識了更多的朋友,也讓自己有了機會去陪伴家人,從而收獲了親情和友情。更為關鍵的是,陶鼎鑫認為充滿文化底蘊的焚香品茶能夠幫人沉淀下來,“任何樂趣最終都要歸于文化本身”。現在的陶鼎鑫常思己過,勤修己身。“我感覺年輕人太需要把心靜下來,也太需要找尋到讓自己感興趣的文化愛好了”。
漢服達人:文化復興 衣冠先行
兩年前,還是高中生的劉晨欣偶然“遇見”漢服,她說接觸漢服的這兩年來也是她成長最快的時間,其中對她生活改變最大的就是前往新西蘭留學。“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天津到奧克蘭,無論在哪里,漢服作為我自己民族的傳統服裝,一直陪伴著我。它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服裝,也絕不僅是某個愛好,更多的是代表著一種責任,喜愛漢服代表著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豪。”
自幼學習舞蹈的劉晨欣坦言當初喜愛上漢服文化是一個意外,但更多的也許是一種緣分。“漢服美麗的制式,繁復的花紋背后的中華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而且因為漢服是古人日常穿著的服裝,讓我感覺到中華傳統文化原來可以距離年輕人是如此的近,我們可以通過展示漢服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劉晨欣回憶自己接觸到的第一套漢服是 ,盡管已經過去了兩年的時間,但她仍可清晰地記得自己第一次穿上它的感受。“我當時是既開心又激動,還有點緊張”,劉晨欣認為穿上漢服的那一刻,她覺得是在做一件特別莊嚴而又神圣的事情。“傳承了幾千年的漢服因為年輕人的喜愛而得以重新出現在現代人的視野中,而我作為喜愛漢服的眾多年輕人中的一位,能夠認識、了解、宣傳我們的傳統服裝和其背后的文化,這難道不是令人驕傲的事情嗎?”
最初身穿漢服參加展示活動時,家人對劉晨欣的行為表現得很冷淡,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家人不支持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漢服,只是感覺這可能是我的一項個人愛好,就和女孩子喜歡時尚似的。不反對是因為他們給了我充分的成長空間,看我因為漢服而變得更快樂時也就不會反對了。”劉晨欣告訴記者,她很感謝父母,不僅在經濟上對自己有支持,精神上也有理解。
在新西蘭的留學也讓劉晨欣因漢服而得到更多的關注。“前幾周恰巧是我們學校的文化周,我當時就想如果自己穿漢服參加文化周,同學與老師會是怎樣的反應呢?會不會有其他中國留學生也會穿漢服呢?如果被問到關于漢服文化,甚至歷史方面的問題,我能不能用流暢的英語口語來清楚地解釋呢?”思量許久的劉晨欣最后決定,一定要穿漢服參加文化周。“之前在國內時總聽到各方面都在倡導漢服復興,但實際上我卻沒有為漢服做過太多的事情。而這次的文化周活動不就是一個很好地展示自己國家文化的機會嘛!”
穿上漢服走在學校的小路上,劉晨欣的心里還是很緊張的。“我特別留意了一下,果然只有我一個人穿了漢服。而且每個見到我的老師都會用贊嘆的語氣主動和我打招呼,并且會問,‘這是哪個國家的服裝?’我便微笑著回答:‘中國。’還會有人問,‘你是韓國人嗎?’‘你是日本人嗎?’我便微笑著回答:‘不,我是中國人。’再或者會問,‘這是哪種類型的服裝?’我依舊會微笑著回答:‘漢民族的服裝。’”一天過去,劉晨欣不知道自己重復了多少次這樣的回答,但大家的認同和贊嘆,令她非常開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學們的態度。“一位老師任課的班里基本都是中國留學生,她就把我帶到了課堂,讓一整個班的中國留學生猜一猜我身上穿的是哪個國家的服裝。一開始都猜是日本或韓國的服裝,后來老師讓我揭曉答案。”當劉晨欣大聲地說出自己身穿的服裝來自中國后,班里頓時就沸騰了。“有好幾個男生突然就興奮起來,大聲地問我:‘這是漢服!是漢服對嗎?’”這樣的氣氛讓劉晨欣深深感覺到,無論是自己,還是班里的每一位中國留學生都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著無比深刻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劉晨欣告訴記者,“當我離開中國漂洋過海來到新西蘭以后,才會深刻地感覺到自己對已經深入骨髓的傳統文化是如此眷戀。未來我一定會繼續努力下去;并且感謝那些在世界各地為漢服以及傳統文化宣揚和復興付出努力的同袍們。請記得,在這條路上前行的你們,并不孤獨。”
在天津外國語大學上大二的吳昌政同樣是一位喜愛漢服的年輕人。他認為把漢服說成一種愛好并不得體,總體來說漢服可能更多的是代表一種文化,可身邊的確有不少同齡人會僅僅把漢服視為一種愛好,而且也會常常問他:“你為什么這么喜歡漢服?”就連上課的老師有時也會打趣到,“你怎么天天穿得這么文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