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復興運動——是在本世紀初,一部分國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終極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漢服愛好者以復興漢族傳統服飾為信念投身于漢服文化產業當中,讓漢服受到了公眾更加廣泛的關注。
漢服復興運動——是在本世紀初,一部分國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終極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在當代中國,漢服愛好者幾乎遍布全國:四處都能發現“同袍”,他們有的穿著漢服工作、學習、活動,有的穿著漢服出入各個社會場合,并自詡為“漢服復興者”。
似乎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自衣冠,達于博遠的深刻內涵。
大多數漢服愛好者們想通過對漢服的宣傳和推廣來達到“使漢民族有衣可穿”的目的,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在漢服復興運動中,有著相當一部分漢服愛好者在倡導漢服復興時,不可避免的存有了思想的局限性,這部分人對不同的思想不能采取公正客觀的包容心態,并頗有非我族類,請毋入內的架勢。
誠然,作為優秀的傳統物質文化,漢服不應該遭受冷遇。然而經過了多年的漢服文化斷層和缺失,漢服文化的復興之路必然要比想象中艱難——漢服的寬袍大袖不方便現代生活,期望讓漢服全民生活化或許并不現實。
漢服復興,面對是大眾,這些大眾里不乏對漢服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的,這些人遇上部分資深“漢服愛好者”,常因一點小“誤解”,或遭冷面孔對待,或引得口舌之爭,或被群起而攻之。甚至當有“同袍”身著更加輕便的改良版漢服之時,會被嘲諷為不懂漢服,擅改形制引來罵戰……顯然,這對漢服文化復興并不有利。
思想的傳播,文化的發揚要經歷漫長的過程——需要互相了解,互相影響。漢服文化復興,既要使漢服更易被社會接受,讓漢服背后的漢文化也更易被世人傳承和發揚,更應當懂得求同存異,有容乃大的道理。畢竟,偏激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只會讓彼此拉開更大的距離,而時代的軌跡證明,歷史更加期待文化交融創新,百花齊放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