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之熱鬧喧囂的西方節日,中國的傳統佳節顯得略為低調而冷清,這也許就是出現本文開頭那些反對聲浪的原因之一。更有甚者,還有人把傳統節日的沉寂上升到了中華文明的衰落,傳統價值淪喪的高度,痛心疾首的呼吁驅逐“洋節”,回歸正統。
剛剛過去的2014年圣誕,伴隨著平安夜的鐘聲和大小商戶的銀錢落袋聲終于走向尾聲。
一派熱鬧祥和的氣氛中,也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
12月24日晚,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有學生發微博稱,學校在平安夜組織全體學生觀看中華傳統文化宣傳片,并且封校禁止學生外出,教室門口甚至還有老師把守,誰過圣誕就處分誰。
每年,當圣誕節來勢洶洶,引發節日狂歡時,總有人會滿懷憂思地發出抵制圣誕的號召。中國人過圣誕節是否是崇洋媚外?又是否會導致傳統文化的式微?
洋節每每引發節日狂歡,都會遭遇憂國憂民之人抵制
正如以往每一個平安夜過后一樣,25號這天的新聞無非都是“武漢市民購物愛拼大單 實體店平安夜頻頻刷新紀錄”、“平安夜成狂歡夜 黃石各大商場人氣爆棚”或者“圣誕妝點亮平安夜孝感市民熱鬧過節”...總之在這個外國人闔家團圓共度佳節的美好夜晚,中國人在拼命逛街購物放煙火,拉高我們的GDP。
只是,在這樣一派熱鬧祥和的氣氛中,也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
24日下午,有網友在微博發布消息稱,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在校園內掛出標語,內容包括“國人慎對圣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爭做華夏優秀兒女,反對媚俗西方洋節”、“抵御西方文化擴張”等,其中有宣傳標語落款為共青團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委員會、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學生會。網友透露,學校在平安夜,將全體學生組織到教室,集體觀看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宣傳片。“教室門口有老師把守,誰過圣誕就處分誰。
無獨有偶。今年圣誕節,溫州市教育局也被曝發文要求“不在校園里舉行任何與圣誕主題有關的活動和慶典”。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網友的關注。一些高校學生也接連打出“抵制圣誕節,中國人不過外國節”、“爭當華夏優秀兒女、反對媚俗西方洋節”的標語。
事實上,圣誕節遭遇抵制并非首次。每年,當圣誕引發節日狂歡時,總有人會滿懷憂思地發出抵制圣誕節的號召。他們覺得洋節泛濫是一種文化主體性喪失的表現,他們認為是洋節的泛濫導致了傳統文化式微。此前,就有北大清華等高校十名博士生聯名抵制過圣誕節。在他們眼中,圣誕節儼然成了一種文化入侵的怪獸。
國人過洋節與文化無關,只是為狂歡找一個合適的理由
事實上,細細探究就會發現,中國人過洋節與文化無關,只是為全民狂歡找一個合適的借口。
商家利用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甚至愚人節來進行各種營銷策劃,為賺眼球搏版面不惜嘩眾取寵,只為這一切背后的可觀利益;而平民百姓則趁此時機逛商場,趕派對,參加活動,把平時看在眼里癢在心里沒舍得下手的吃喝玩樂通通“敗”一遍。
結果自然是神州處處張燈結彩,人人臉上喜氣洋洋,商家賺的盆滿缽滿,消費者玩的樂不思蜀。這種時候再去追究這個節源于西方還是本土,紀念的是基督徒還是佛教徒,就顯得不合時宜又迂腐可笑了。
因為認真說起來,又有多少中國人真的知道這些洋節的來龍去脈和風俗禮儀呢?感恩節跟印第安人有關,盡管美國人的所作所為其實對他們并不太感恩,圣誕節紀念耶穌的誕辰,而平安夜的子夜彌撒是宗教徒必行的儀式...
我們對這些細節不熟悉,也沒有詳細了解的欲望和需求。中庸保守的中國人在面對這些西風東漸的侵潤時,大概只是覺得在傳統節日的空隙里,多了這樣幾個“洋節”來串串場也是不錯的選擇。
其實沒有必要窮根究底這些洋節為什么而過,在繁重的日常工作學習之余,大家只是找個理由可以心安理得的購物娛樂,逍遙一天便是最大的動力。
相比一味狂歡的洋節,傳統節日仍然寄托了國人所有掛念
比之熱鬧喧囂的西方節日,中國的傳統佳節顯得略為低調而冷清,這也許就是出現本文開頭那些反對聲浪的原因之一。更有甚者,還有人把傳統節日的沉寂上升到了中華文明的衰落,傳統價值淪喪的高度,痛心疾首的呼吁驅逐“洋節”,回歸正統。
其實持這樣論調的人就算不是閉目塞聽,至少也是庸人自擾。不要說國家專門為清明,端午,中秋,春節規定了法定假期,單只看看身邊的人或反省一下自己,大家就不難發現,不管洋節鬧得如何沸反盈天,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才寄托了國人所有的掛念與祈盼。
每年四月初那十來天,不管身處何處,守舊的中國人都會通過掃墓,上香,焚紙等種種活動表達對已逝親人的哀思。而到了農歷五月,菜場超市最常見的永遠是鴨蛋,粽子,綠豆糕這些應節的食物。八月中秋不消說,月餅從節前一個月要賣到節后,天南地北的人為各種口味還會爭論不休。至于對中國人最重要的春節,無論是從臘月開始就采買預備制作的團年飯,還是動輒牽動數以億計人口的春運,都昭示著我們對這個節日的重視。
只是在正過節的那一天里,街道鬧市可能遠沒有平安夜,情人節那樣人潮洶涌,熱鬧非凡。因為這樣的節日才是屬于中國家庭的歡聚,再好玩樂的年輕人也要在這樣的日子里乖乖坐到飯桌前陪父母親朋吃頓飯,聊聊天。不必急著購物趕場,沒有約不玩的聚會狂歡,只是與心中在意的人一起吃個粽子,看看月亮,才更顯得佳節難得,親情可貴。
結語:正如中國人把洋節過得比西方還熱鬧,而外國人卻在這樣的節日里靜悄悄守在家里與親人共享天倫一樣,國人在自己的傳統節日里有著自己的固守與堅持。我們不是不能把這些節日也過得如狂歡盛典,我們只是更愿意與摯友親朋靜靜共享這些“天涯共此時”。
這樣的習俗與傳統,不需課本教授,更無關文化宣揚。洋節禁止與否,流行與否,都無礙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固守。這種文化,在年年吃的粽子、月餅、餃子里,在母親殷殷的囑托里,在父親一日日變白的頭發里...她是祖祖輩輩言傳身教的榜樣,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刻骨銘心。我們無需刻意提起,卻永遠也不會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