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實話,當看到這則圖片新聞時,我的第一個直覺就是,這可能是家”漢服社團“利用圣誕節的廣告放大效應,以期引起社會和公眾對漢服以及所在社團的關注,或者背后有商家參與炒作的可能(后來的圖片的作者在接受央視新聞頻道采訪時解釋,這是長沙三所大學的...
12月24日,湖南一高校學生身著漢服來到長沙太平街的圣誕活動現場,手舉“抵制圣誕節”等標語,呼吁市民回歸中國傳統節日,理性過節。(12月24日中新網)
說實話,當看到這則圖片新聞時,我的第一個直覺就是,這可能是家”漢服社團“利用圣誕節的廣告放大效應,以期引起社會和公眾對漢服以及所在社團的關注,或者背后有商家參與炒作的可能(后來的圖片的作者在接受央視新聞頻道采訪時解釋,這是長沙三所大學的五位漢服愛好者的自發行為)。不過直覺歸直覺,對于當代大學生中,能有如此之多熱愛漢服、熱愛傳統服裝文化的年輕人,心里還是得到些許的慰籍。
那么,在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背景下,面對來自世界各地各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取舍呢,是決絕的抵制,還是有選擇的接納?相信很多人都會如我一樣選擇第二個答案的。畢竟,一種文化的形成和傳承,是靠交流融合之后的提純和凝練,絕非閉關鎖國之中的固封和自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傳承也是如此。而且,在這方面也都是有經驗和教訓可鑒的。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既有在盛唐時期,對外來文化包容并蓄形成的大氣和磅礴,也有在清末時期閉關鎖國時形成的自負和保守。前者的開放和包容,不但讓唐朝能夠有實力拓土開疆,也讓華夏文明得以傳播四方。而后者的封閉和保守,不但沒有讓大清帝國雄視東方,反而在西方列強的弱肉強食中受盡屈辱,乃至以割地賠款換取片刻的安寧。
我們現在審視歷史上這兩個朝代對于外來文化的態度,一方面是為了汲取教訓,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另一方面,也是在探求中珍視古人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進程中留下的珍貴遺產,以便為我們的現實所借鑒和使用。說到這里,我們還是要”再回“唐朝。當時的盛唐,胡人作為臣服于唐朝的一族,在對唐朝的文明傾慕和效仿的同時,胡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服飾、發型也對當時的唐朝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漢人中間甚至有人也以效仿胡人的生活方式為榮(有出土的文物為證)。唐朝的文人、賢士包括當朝理政的大臣也注意到這種傾向,于是,無論是當時的當朝理政者,還是文人賢士們,無論是官方的文誥還是書院的教學,都在呼吁和強調對本朝文化的堅守,也就是對文化信仰的不離不棄。也正是在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信仰的堅守中,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沒有被異化,還在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并蓄的過程中,去其糟粕留其精華,豐富和發展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這也使得當時的百姓對自己的文化產生了根深蒂固的信仰依賴,從而保持了當時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世界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因此,面對眾多的“洋”節,我與其不加選擇的進行抵制,不如在包容并蓄的理念中,堅守我們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