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 齊魯風?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語見《易•系辭》)??在華夏童年時代,先民就以衣冠匡正自己,垂衣裳而教化世人
文/齊魯風
?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語見《易•系辭》)
?
?
在華夏童年時代,先民就以衣冠匡正自己,“垂衣裳”而教化世人,衣冠整而禮儀齊,從蠻洪荒原一步步走入郁郁人文的世界;“取諸乾坤”,先民對天地的理解行之于衣冠,人為天地所化育,衣冠亦取法于天地,這是華夏衣冠數千年的演變要義。
?
?
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語見《尚書正義》)
?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語見《左傳正義》)
?
?
對華夏的解釋或有不同,然而禮儀之大和服章之美與華夏民族的特性密不可分,它構成了我們民族的基本特點,使中國古來有“衣冠之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從周秦漢魏到隋唐宋明,漢服款式雖蔚為大觀,基本結構卻萬變不離其宗,衣冠服制的一脈相承正是華夏文明綿延不絕的明證。
?
?
?
【烈焰點燃前的星火】
?
?
?
當異族征服的血跡湮沒了往昔詩禮風流的世界,奴化裝束代表的卑弱心態也塵封了我們民族勇于開拓的血氣。對今人來說, 、婚禮等既包含禮樂教化,也延續了“古之服”,將社會的文化傳承與個體的生命歷程結合在一起。服飾是人類的第二層皮膚,不同的傳統服飾框定了不同的民族共同體。這也是為何重視民族性的漢服者更加尊崇先祖的原因,他們在活動中經常會有祭祀黃帝的環節。
?
?
君師者,治之本也,漢服之禮儀節俗可整飭社會秩序。正因漢服有禮制的含義,故而與之配套的禮儀規范有和睦人際關系調整社會秩序的作用。衣冠禮儀之關系,同道大多明曉此義,不再贅述。
?
?
無天地,漢服之美無從化生;無先祖,漢服代表之民族無從延續;無君師(指代禮制),漢服整飭人際關系無從實踐。此三者即便缺一,也讓恢復漢服難以前行。故而,我們將漢服自身內在的審美、民族、禮俗三特征稱為漢服三義。
【從漢服三義看復興實踐】
?
?
?
漢服三義是漢服內在本有的義理,既能指導如何認識漢服(知),也能指導漢服復興的實踐(行),秉持漢服三義就是秉持知行合一的精神。之前由于人們理解漢服不全面,各執一端的偏頗認識導致活動實踐的內涵蒼白,如今在漢服三義基礎上,我們可以重新規劃活動思路,并探索漢服的時代新變。
?
?
漢服復興實踐要兼顧三者,審美、民族、禮俗缺一不可。
?
?
古人極為重視服章的華美,色調搭配合乎美感,款式選擇合乎身份,膚色服色要相得益彰,著裝整潔而有序,穿禮服前甚至還要沐浴。反觀今人,衣冠不整胡亂搭配比比皆是,還有的不講究個人衛生,嚴重影響了漢服在公眾視野中的形象。筆者以為需要在漢服設計制作、禮服常服使用場合、個人形象與氣質等多個方面提高,禮服應端莊而不浮艷,常服應素雅而不鄙俗,若重要場合一身常服則無以示隆重,販夫走卒一襲寬袍廣袖也有辱斯文。
?
?
漢服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有其超越民族界限的價值,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其民族性。曾有文化論者只看到文化一面,拋出否定漢服民族性的極端論調——華服論。若漢服只是漢文化服而非漢民族服,則“類之本”無法框定,漢服也失去了它附著的民族實體。民族性并非讓我們狹隘的排斥其他民族,而是要重塑民族自尊與自信,借漢服擺脫如今頹廢、自卑、猥瑣的民族心理,重塑大國氣度的民族精神。因此,我們應有端正的歷史觀,篡改歷史美化屠殺是褻瀆歷史文化尊嚴,缺乏自尊的包容更會淪為自虐的逆向種族主義,這都是荒謬的論調,是猥瑣、卑弱心態的體現,這種精神狀態的漢民族不可能承擔起大國振興的使命。恢復華夏史觀的浩然正氣,堅持揚善懲惡的歷史褒貶筆法,才能端正歷史認識。
?
?
禮儀節俗是漢服復興最為重要的實踐途徑,是漢服復興中除思想闡發、服制研究之外的另一理論大類。其他論者對此多有探索,故不贅述。
?
?
漢服三義分別代表了漢服取法天地、民族傳承、禮俗實踐幾個側面,漢服者當因漢服之美而自尊,因其民族性而自重,因其禮儀而自修,自尊、自重、自修,正人先正己,正己為正人。
?
?
漢服三義同時也是促生現代漢服體系所要遵循的原則。
?
?
華夏衣冠萬變不離其宗,然不同時代亦各有風貌,應如何探求現代漢服體系呢?審美之義要求現代漢服的美感要取法于天地,背離自然美甚至征服自然式的西化審美范式都不適合漢服設計,這就是有些花紋、色彩的布料不能制作漢服的原因。民族之義要求現代漢服如何變化都不能違背它的“類之本”,禮服要謹慎是為保證其莊重,常服設計空間較大但不能流為異類,把漢服當成馳騁自己想象的園地而創作出雜糅百家的狂怪之服,延續部分漢元素并硬生生塞入其他元素創作出的異化之服,都是對漢服文化的踐踏。禮俗之義要求現代漢服設計應該考慮當今生活節奏,禮服為隆重之服另當別論,常服如何選取、如何變遷甚為重要,再者配合漢服的禮要適應時代,禮以時為大,如何在古禮基礎上損益仍須長期探索,譬如冠禮,加冠之義古今不變,然加冠之禮不同朝代也有變化。
?
?
漢服新變要堅持如上要義并非食古不化的保守,因為任何創新都是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只知追求創新的人必定是沒有文化內涵的人。禮服之興,應達到人們遇隆重場合即想到應穿禮服,常服之興,應達到融合于生活環境,百姓用之而不知的自然境地,當然這也離不開觀念的轉變。禮之道,乃損益之道,怎樣“稱情而立文”確定新禮,應以“因以飾群”即和睦人際關系為準。
?
?
?
【后記】:漢服復興的精神要義方面筆者已在《化民成俗,修身達命——漢服運動的廣度與深度》和《注重價值關懷,提升漢服群體思想內涵》兩文中表達,大致是修己以正人(明明德)、化民以成俗(新民)和修身以達命(止于至善)幾方面,并提出士人之道,與本文共同構成漢服復興思想論述,建議讀者結合閱讀。否極泰來,重開氣象,漢服運動與其他傳統領域的復興殊途同歸,共同構筑新的華夏世界,這昭示著下一個時代:華夏復興,從衣冠先行到衣冠并行。
?
?
?
齊魯風,撰于戊子年十二月初一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