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老子友鄰??始于衣冠,達于博遠,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漢服運動的宗旨,也是宣傳漢服最常用到的一句話,很多同袍都是受這句話的干
作者:老子友鄰
?
?
始于衣冠,達于博遠,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漢服運動的宗旨,也是宣傳漢服最常用到的一句話,很多同袍都是受這句話的干燥而加入漢服運動的。漢服運動至今已歷十載,同袍二十余萬,并且還在不斷增加,已成燎原之勢,值得欣慰,漢服的認知度也不斷提高,這都是大家努力的結果。但是在這背后也暗藏不小的隱憂,如果不說清楚,遺患無窮。
?
?
始于衣冠,達于博遠,是很多新人同袍聽到的第一句話,為什么要始于衣冠呢,因為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復興華夏的第一步就是穿上漢服,外出宣傳,這一步很多同袍都做到了,這是值得鼓勵的。但是,有很多同袍卻忽略了達于博遠,認為穿上漢服,宣傳漢服,就已經完成華夏復興了。“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穿上漢服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漢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而已,它的出現蘊含了華夏思想的底蘊,是華夏思想的直觀體現,是華夏思想的延伸,所以才有“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使天下安定的,不是一件漢服,而是華夏思想。
?
?
所以光始于衣冠是不夠的,還要達于博遠,那么怎么達于博遠呢,就是要穿上漢服,學習華夏文化。我華夏自古被稱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不僅有華衣美服,而且修養很高,所以四方拜服。如果我們僅僅擁有華衣美服,而沒有氣質修養,只會招來四方鄙夷,何談稱雄于世。然而現在的一些同袍,只知華衣美服,不通詩書禮儀。無異于沐猴而冠。我華夏先賢歷來主張“正衣冠,識禮義”內外兼修,知行合一,不要華而不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了學識,即便身著布衣也是君子。胸無點墨,衣著再華麗,那也是小人。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內外兼修,末座繡花枕頭。
?
?
那么再談談,什么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有一些人把有沒有漢服,作為是否是同袍的標準。遇到沒有漢服的同袍就冷嘲熱諷,說他們不夠資格成為同袍,這是極其錯誤的,同袍的本意是戰友,那么,什么是戰友,同生死,共患難,才叫戰友。在戰場上不是有一身盔甲就可以稱之為戰士,還要掌握必要的生存技巧,那些輕視有本事在身的人,上了戰場,那些有本事的人,可以以一當十,而那些空有一副盔甲的人,只能淪為炮灰。要斗爭就要全副武裝,虛有其表只會一擊而潰。漢服運動是一場華夏復興運動,不能一擊而虧。如若前功盡棄,我們將愧對祖宗。漢服是我們的盔甲,而華夏文化這是我們抗擊敵人的武器。沒有武器只有盔甲,我們將成為炮灰,所以為了我們的華夏,請全副武裝自己,不要被一擊而潰。
?
?
當然華夏復興還要提防意中人的破壞,這種破壞很隱蔽,因為他們也是談“文化”的,不過他們談的都是經過閹割的文化,有些看似正確的理論,其實都是被歪曲過的。就比如說以德報怨,那些“文化人”的解釋是饒恕對方的一切罪過,體現孔子的忠恕思想。其實不然,孔子說的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一定要找對方法解決問題,如果對方對方不愿意解決問題,自己單方面饒恕對方,喪失原則,成為鄉愿。自己會更痛苦,所以孔子才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而那些“文化人”就是要把我們變成鄉愿,變成懦夫,這樣當侵略者到來,我們才會臣服。儒家文化不是機械的教條,而是真切的言傳身教。宣揚教條只會讓人變成好無思想的奴隸,待宰的羔羊,我希望諸位同袍不要上當,做一個內外兼修,知行合一的華夏復興者。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