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自古以來便有“衣冠之國”、“禮儀之邦”的美譽,我們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漢服,又稱漢衣冠,即華夏衣冠,從周秦漢魏到隋唐宋明,漢服款式雖蔚為大觀,基本結構卻萬變不離其宗,衣冠服制的一脈相承正是華夏文明綿延不絕的一大明證。
作者:楊雪瑾
摘 要:中國自古以來便有“衣冠之國”、“禮儀之邦”的美譽,我們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漢服,又稱漢衣冠,即華夏衣冠,從周秦漢魏到隋唐宋明,漢服款式雖蔚為大觀,基本結構卻萬變不離其宗,衣冠服制的一脈相承正是華夏文明綿延不絕的一大明證。但在清朝,滿清統治者在短短37年時間內以不惜殺害三分之二以上的漢人為代價,使漢服成為一個久遠的記憶。在當代,一群以“同袍”彼此相稱的漢服復興者們又重拾漢服,試圖以漢服復興為先導全面復興優秀的傳統文化。本文將從漢服面臨的現狀入手,論述漢服的歷史與消亡,漢服的基本制式與特點,漢服與和服及韓服的區別,漢服與審美,漢服復興與傳統文化等五個問題。
關鍵詞: 漢服;文化;審美
前言
當看到56個民族在天安門前的合影時,你想過漢族小姑娘穿的是什么嗎?
你知道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是什么,你腦海中能馬上出現漢服的具體樣子么?
作為一個漢族人,你知道自己民族服裝的標準制式是什么嗎?
恐怕大多數人面對這三個問題都不能流利答出吧,那么,又是什么導致了這種令人尷尬的情況出現的呢?下面我就從漢服面臨的現狀、漢服的歷史與消亡,漢服的基本制式與特點,漢服與和服及韓服的區別,漢服與審美,漢服復興與傳統文化等方面一一論述。
一、漢服面臨的現狀
從2002年到2003年,網絡上最早出現了專門討論漢服的大漢民族論壇和漢網,于是乎,漢服復興由社會呼吁轉入網絡醞釀階段,隨后一名鄭州的普通電力工人王樂天身著漢服上街的“義舉”,伴隨著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記者張從興對此的一篇報道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揭開了這場社會文化復興運動的序幕。
在2002至2012這十年間,漢民族主義先是漸漸脫離了單純的悲情宣泄,并逐步構筑起相關的理論體系,為漢服打上了民族主義的烙印,因此漢服運動早期主要認為它是民族身份的表達符號。但這種在扭曲了的歷史觀背景下的自我陶醉,帶有矯枉過正的傾向,在后來在各種抨擊中慢慢轉化,開始重視文化內涵,隨后,反對民族主義訴求的文化論者逐漸形成了新的流派。但意圖從中華傳統精神出發開辟漢服復興新路的文化論者,卻又走入另一個極端,即重視漢服的文化內涵但卻傾向于否定漢服的否定漢族的血統性,這些人把漢族人定義為單純的文化漢族,而民族應該是血統和文化的共同體。此外,在魚龍混雜的漢服群體還出現了著重強調漢服之美的重要旁支,他們對民族性的重視不如民族主義者,對文化內涵的重視不如文化論者,主要以在活動中展示漢服的美感為主,理論上則強調以耳濡目染的認知建立族人對中華傳統精神的認同。
但在近幾年,漢服復興似乎走入了瓶頸。當漢服復興者身著漢服走上街頭而被投以怪異的目光,當他們的漢服無數次被誤認為韓服或和服,并被用日語搭訕用韓語問好時,他們的心情是氣憤而又驚詫,為什么身著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卻還要為自己的國籍辯護?傷心之余,熱心又起,這些復興者熱情地去向別人解釋,這是漢服,是我們自己的傳統服裝,傳自秦漢,盛于唐宋,滅于滿清 末,它承載了一個龐大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不論是先秦氣魄、魏晉風骨還是漢唐神韻,縱使樣式花色略有變異,但衣冠特征一脈相承;漫漫幾萬里,衣冠傳播周邊的民族,并構筑起了東亞的華夏文明圈。但令人傷感的是,這種文明的原生地卻比四野更加凋敝和荒蕪。立領小袖堂而皇之地代表著中華,交領右衽被唏噓成為異邦;孔子一度被認成封建禮教的招牌而打倒,而韓國的儒家氣氛卻又讓孔夫子的祖國這邊欽羨不已。有人說,“中國沒有華夏,華夏不在中國”,雖是憤慨之語,而對于華夏文明原生地的住民們,又有何言語辯駁呢?在漢服的原創國度,漢服竟然被指斥為“復古”和落后,而目前能看到的華夏衣冠最完整的孑遺,竟是我們曾經的兩位學生日本和韓國了。
漢服復興運動是海內外全球華人之共事,是面向所有族人的大事,漢服的復興在于社會各個階層的的覺醒和宣傳——作秀的人穿著漢服作秀,宣傳的人穿著漢服宣傳 商人以漢服為商業,學者以漢服為學問——當各個階層都能穿起我們民族服裝的時候,漢服才算是真正的復興,才算是我們整個民族再次認可了我們的民族服裝。如今的漢服運動 就如同神州大地上一個個燃燒的火堆,各自點亮自己的火堆,才會有星火燎原的一天,歷史功過只能是后人評說,只有漢服真正復興之后,這場運動中的是是非非才會塵埃落定。漢服運動不過是一個喚醒族人的啟蒙過程,如同嬰兒學走路一般歪歪扭扭,種種的不盡人意都是正常的現象,也正是在這磕磕絆絆之中慢慢的成長壯大。
春夏秋冬交替循環,歷史也不是永遠都在直線前進——中世紀的黑暗、蒙元的殘暴統治、滿清的入侵——都是人類歷史的倒退時期。文明的倒退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來都是正常現象,區區數百年間西方現代文明的前進不過是歷史中的一次浪潮而已,潮起必有潮落,下一次漲潮之際,就不一定是哪一朵浪花在陽光下閃亮了。漢服復興運動既然已經興起,就注定要掀起歷史中一場新的浪潮,消失有消失的道理,重生就有重生的道理,在漢服重生之際弄潮前行,才是我們漢家兒女的精神所在。
參考文獻:
[1] 一盞風《現代漢服體系》[Z]
[2]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3]周汛《中國古代服飾風俗》[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4]趙連賞《中國古代服飾圖典》[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
[5]華梅 《中國服裝史》[M] ,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6]萬志全《中國古代審美理想》[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
[7]李健夫《現代美學原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葉朗《服裝藝術造型設計》[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9]袁濟喜《六朝美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2
[10]程振紅《中國古代服飾審美思想的成因》[J]
[11] 水無痕《漢服的傳統審美觀與現代審美觀》[Z]
[12] webtiger《傳統審美觀和現代審美觀的異同點》[Z]
[13]百度百科·漢服詞條[Z]
[14]百度貼吧·持盈《作為曾今喜歡漢服的人,我有話說》[Z]
[15]百度貼吧·齊魯風《否極泰來,重開氣象——漢服興起歷程及展望》[Z]
[16]百度貼吧·齊魯風《注重價值關懷,提升漢服群體思想內涵》[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