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雖互有往來,但古代的中國一直處于文化高勢,以其影響日本為主,服飾文化也如此。 而吳越地區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發源地,該地區的養蠶紡織技術與日本的交往傳播也很早。下文將以“吳服”為例,談談中國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對于“吳服”,一般有兩種解釋:從中國吳國傳來的技術織成的紡織品;紡織物的總稱。日語音讀為“ごふく”,訓讀為“くれはおり”,專門經營吳服的店稱為“吳服屋”。 其實走進吳服屋一看,里面不僅有和服的成衣買,也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布料。把經營布料的店稱為“吳服屋”,大概是在日本的江戶時代(1603-1867)。
1.“吳服”與“吳”
追溯吳服的起源,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從《日本書紀》(成書于720年)的記載來看,吳(吳人、吳國)與日本的正式交通始于日本應神天皇治世(270-312),在雄略天皇治世(457-479)達到巔峰,從推古天皇 (592-628 在位)開始轉向與隋唐交往。如將與吳服交流有關的史料按年份進行羅列,則為如下:
1.1 應神天皇三十七年(306):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吳,令求縫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麗國,欲達于吳。則至高麗,更不知道路。 乞知道者于高麗,高麗王乃副久禮波、久禮志二人為導者,由是得通吳。 吳王于是與工女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婦女。
1.2 應神天皇四十一年(310):春二月甲午朔戊申,天皇崩于明宮,時年一百一十歲。是月,阿知使主等自吳至筑紫。時胸形大神有乞工女等,故以兄媛奉于胸形大 神,是則今在筑紫國御使君之祖也。 既而率其三婦女以至津國,及于武庫而天皇崩之。 不及,即獻于大鷦鷯尊。 是女人等之后,今吳衣縫蚊屋衣縫是也。
1.3 雄略天皇十四年(470):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狹村主青等共吳國使,將吳所獻手末才伎、漢織、吳織及衣縫兄媛、弟媛等,泊于住吉津。是月,為吳客道,通磯齒津路,名吳坂。 三月,命臣連迎吳使。即安置吳人于檜隗野,因名吳原。以衣縫兄媛奉大三輪神,以弟媛為漢衣縫部也。漢織、吳織衣縫是飛鳥衣縫部、伊勢衣縫部之先也。
上述的“吳”一名,大致包括今杭嘉湖與蘇州一帶,東漢時稱吳郡。這些絲織工與縫衣工因屬普通人氏,沒有留下姓名,故在日本史書上僅記載吳織、漢織等。但她們在日本以制作服裝為主,把中日兩國的服裝的長處融合在一起,深受日本人民的歡迎,所以日本人把她們制作的服裝稱為吳服,后因音近轉為‘和服’。因此,吳服東傳具有約一千八百余年的悠久歷史。
2.謠曲《吳服》與“吳服神社”
關于吳服,在日本流傳著這樣的謠曲。 天皇身邊的一位大臣在去西京參拜的途中,經過一個被稱為“吳服之鄉”的地方。見松樹下兩個織女正在忙碌,一個引線,另一位紡織。這位大臣覺得很奇怪,決定上前問個究竟。 于是,兩位織女說,她們是專門為應神天皇縫制皇袍的吳織(くれはとり)和漢織(あやはとり)姐妹。以前,隨日本使者從中國的吳國東渡來日。黎明時分,吳織現身天女,一邊唱著《君之代》,一邊翩翩起舞,并織了綾錦奉上。顯然,這謠曲是以上述史料為基本素材,加上日本人豐富的想象力創作而成。
鑒于吳服織女的偉大功績,日本人民還專門建造了吳服神社以示紀念。吳服神社(くれはじんじゃ)的本社在大阪府池田市室町,祭神為“吳織媛”和“仁德天皇”。關于其緣起極具委婉色彩:應神天皇派遣阿知使主赴吳國請求織工時,高麗的久禮波、久禮志作為向導而隨同前往,結果,吳織、漢織、兄媛、弟媛四人隨日本使者 東渡而來。一行抵達九州筑紫潟時,應胸形明神之請,兄媛、弟媛兩人留了下來,另兩人徑直來到攝津國武庫浦。在這里,朝廷專門建造了廠房,吳織和漢織不分晝夜,因時制宜地為天子和萬民紡織布匹。同時,她們還把紡織的各種技術傳授給日本人,因此服飾不僅男女異裝,而且寒暑有別,為日本的文明開化起了很大作用。
385 年 9 月 18 日,被奉為“吳服大神”的吳織去世,享年 139 歲。遺體被安放在伊居太神社的梅室里,遺物三面神鏡收藏于同神社的姬室里。翌年,仁德天皇賜旨建造神祠即吳服神社。大神曾經用于染色的染殿井”和曬絲線的松樹“衣懸松”至今還在。
據說大神降下神諭說:“我身為衣神, 有責任讓人們不受寒暑之苦,遵循養蠶、紡織、裁縫之道。同時,也保航海無難。”因此,歷代天皇都予以崇高的敬意,對吳服神社優待尤佳,數次整修重建。
3.結語
自從吳服傳入日本后, 日本人結合本國的一些實際情況進行了改進,原小袖由內衣變為外裝,袖筒變短變長,腰帶變窄變寬,花紋圖案不斷翻新,染織工藝日益精制豪華。另外,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帶也是和服的特色之一。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的定格,所以,雖然吳服和和服存在一定的區別,但直至今日,許多日本人仍然將和服稱之為吳服。有時干脆把這些服裝統稱為“著物”,以區別“洋服”。 但不管怎樣,吳服是中日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