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舉辦成人禮,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漢朝開始就已經有舉辦成人禮的傳統了。古時男子的成人禮稱為“冠禮”,女子的成人禮稱為“笄禮”。
在這個青春飛揚的節日里,許多地方都會為年滿18歲的青少年舉行成人儀式。舉辦 ,如鄭玄注:“笄,今之簪。”另據《儀禮•士昏禮》記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就是說古代女子十五歲時,即舉行束發插簪儀式,稱為“笄禮”,從此即視為成年,可以婚嫁。
在《禮記•曲禮上》上載:“女子許嫁,笄而字。”即女子成年許嫁了才可命字,因此后來稱女子未有婚嫁之約為“待字”、“待字閨中”。
在《禮記•內則》也記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即古代女子所行的成年儀禮“笄禮”,通常是在十五歲時,或于訂婚后出嫁前,將披垂的頭發梳盤至頭頂并插上簪子,但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到了二十歲時也得舉行笄禮,以正式確認其已成年。
成人的責任
《禮記》說:“冠者,禮之始也”,把冠禮當成禮儀的開始。為何冠禮這么重要?這就要說到成人前后的差別了。
二十加冠,不是戴頂帽子就行。冠禮是人生中第一次身份大轉變,意味著從此之后,社會不會再以孩子來對待你,而是以成人的標準要求你。成人之后,就和當孩子的時候完全不同了,有一套完整的規范,必須怎樣做,不能怎樣做。
它不僅標志著一個個體的獨立,正式為社會所認可,能夠承擔一定的責任,履行一定的義務,還享有擇偶成婚的權利,人生也越來越富有意義和價值。
在古人來說,冠禮其實也是一種教育,這是非常高明的,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它不是跟你說教,說你長大了,應該要怎么樣了,而是給你成人的權利,同時讓你自然履行成人的義務。成年之后,一個人不再依附于家庭而存在,反而要承擔起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
古代怎么稱謂年齡
•0歲
初度:是指生日之時。出自《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后稱生日為“初度”,謂始生之年時。
襁褓:代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赤子:剛出生的嬰兒。顏師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髪,其色赤。”
湯餅之會:指孩子出生第三天舉行宴會。
•2歲
孩提:幼兒時期。《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8歲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發扎成髻。童年時期,幼年。晉陶潛《榮木》詩序:“總角問道,白首無成。”
•9歲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役制度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的幼兒為黃,唐代以剛出生的嬰兒為黃。后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發展語義為無知的年輕人,用以譏諷他人年幼無知。亦作“黃頷小兒” 、“黃口小兒”、“黃口小雀”。
•10歲
幼學:《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后引申為幼時的學業。
•12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十三歲。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十五歲以后,就把頭發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十五歲的女子。
束發: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志學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
•16歲
二八:即十六。十六歲。謂正當青春年少,多言女子。南朝陳徐陵《雜曲》:“二八年時不憂度,房邊得寵誰相妬。”宋蘇軾《李鈐轄坐上分題戴花》詩:“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
•20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二十歲束發而冠,女子十五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滿男子二十歲。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24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30歲
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耆: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qí]。
•61歲
還歷壽:六十一歲的壽辰。由于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出自《論語》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七十歲。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杖圍之年:指七十歲。
•77歲
喜壽:指七十七歲壽辰,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mào dié]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88歲
米壽:指八十八歲壽辰。因米字拆開為“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歲
鮐背之年:古人九十歲的別稱,鮐[tái]背泛指長壽的老人。
•99歲
白壽:九十九歲的雅稱。因“百”字去掉上邊的一是“白”字,“百”數去一為九十九,故雅稱九十九歲為“白壽”。
•100歲
上壽:養生學術語。謂最高的年壽。《左轉昭公三年》孫穎達疏:“上壽百年以上,中壽九十以上,下壽八十以上。”《莊子盜跖》則有“人上壽百歲”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