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 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溫適宜。
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自古以來,種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認為需要高度技藝。茶之為物,產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靈氣,還必須配上清潔的流泉。所謂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哲人深愛的天、地、山、水,仁、智。中國歷代對泡茶的水十分講究,認為水是茶之本。
(明)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寫道“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得八分。”
乾隆帝曾說:“茗飲之本,其必資于水乎?”。乾隆特制銀斗,品試全國的泉水,按水的質量分別高下:濟南趵突泉第一,中冷泉第二,無錫惠泉第三,杭州虎跑泉第四。(乾隆:《天下第一泉記》)。
而泉水的種類又分為天泉、雪水、露水和地泉。
茶圣陸羽不但是品茶高手,也是品泉高手。
茶具在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是所有泡茶過程中必備的器具,不單指茶壺、茶杯,茶具被認為對茶的品質有著莫大的影響。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所著的《茶譜》中列出10種茶具,這還是比較少的了: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
最早的茶壺使用金、銀、玉等材料制成。唐宋以來,由于陶瓷工藝的興起,逐漸被銅和陶瓷茶具代替。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更重要的是價格相對較低,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于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并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由此可見茶文化在我國的影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