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不信,如果你在朋友圈發一條:“元旦是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差不多會有三分之一的人回復說是。
信不信,如果你在朋友圈發一條:“元旦是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差不多會有三分之一的人回復說是。
因為“元旦”這兩個字
長得就特別像傳統節日的樣子
而且還有很多關于它的古詩,隨便翻翻唐宋詩詞,都能遇到“元旦”蹦出來刷存在感:
比如王安石的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比如孟浩然的
《田家元旦》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旦試筆》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有古詩作證,這樣看來,元旦的確和我們的傳統節日很像,可是,此元旦卻非彼元旦。它的節生有點坎坷,影響它的有三個人:
一個是背景最為強大的
顓頊
五帝之一、黃帝之孫,傳說中元旦的創始人!5000年前,顓頊心血來潮要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
他認為,“元”為第一、開始之意,“旦”則是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兩字和在一起,就能發揮出蓬勃朝氣的功效,讓人迎接嶄新的一年。
小編再一次感嘆中國字的博大精深!
一個是戰績最為顯赫的
漢武帝
他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開創了漢武盛世局面!真是威武霸氣!
雖然顓頊創造了元旦,可他說的正月初一到底從哪一天開始算起卻沒交待清楚,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都不一致。
漢武帝實在看不過去,才來收拾顓頊的爛攤子,漢武帝以夏朝的孟喜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也就是現在的農歷1月1日)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還有一個是榮辱功過各有評說的
袁世凱
漢武帝的農歷到了民國時期有點跟不上潮流,中國需要國際交流,因此開始推行新歷。
于是,在中國就出現了兩種歷法體系,一種是方便國際交流的陽歷,一種是人們習慣用的農歷。
1914年1月,袁世凱將農歷新年歲首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名稱被安置在公歷的1月1日這一天。
1949年9月27日,陽歷又被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法。
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至此,元旦成為公歷新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以前的“元旦”是農歷的正月初一,是農歷新年。1949年后的“元旦”是公歷1月1日,是公歷新年。
節日的名稱雖然移過去了,但風俗卻還留在原地。大家依舊只在農歷新年串親訪友,放鞭炮,吃團圓飯,可在元旦卻過的像星期天。
這就尷尬了,從名字上講,它是中國自己的節日,但從立法上講,它卻又是個從西方引來的洋節。有人說它是傳統節日,因為古代有這個節日。有人說它不是,認為把公歷上的新年歸為中國傳統節日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