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誕生禮、加冠禮 婚禮、親迎、拜天地。
誕生禮
《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璋指好的玉石,瓦是紡車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是嬰兒誕生禮的儀式步驟之一。
可以說,誕生禮是伴隨著新生兒的成長而進行的一系列禮儀,分別由報喜、佩璋禮、起名禮、射天地禮、洗三朝禮、拜床母、剃胎發、換衣禮、滿月酒(百日宴、周歲宴)、抓周禮等組成。
在誕生禮中,兩件東西尤為重要,一是嬰兒的百家衣,一是長命鎖。
百家衣,也叫百衲衣。在民間,家長在孩子滿百天時為其穿上百衲衣。布料由向街坊四鄰討納的各色布頭拼合而成,取意于穿百家的衣,吃百家的飯,孩子不嬌貴,易于喂養,能夠長命。
新生兒百日宴或抓周禮時最重要的儀式是掛長命鎖。長命鎖一般是銀制,呈古鎖形狀,上面常鐫刻有“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等字樣。按照漢族民間說法,鎖能辟邪去災,“鎖”住生命。一般病弱或獨生子女佩戴的較多,有祈愿長命之意。其實,關于佩長命鎖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在《荊楚歲時記》、《風俗通》、《歲時廣記》以及《留青日札》等書中均有記載。
加冠禮
加冠禮,是嘉禮的一種,特指男子的成年禮——“冠禮”和女子的成年禮——“笄禮”。據古書記載,華夏族的成年禮始于周代,當男子、女子至一定成熟年齡,需由氏族長輩主持其成年儀式。行禮時,選擇良辰吉日,盛服迎賓。行禮之后,拜見父母尊長,次日拜見宗族親戚,這樣,才能獲得族內人士的承認。
朱熹《家禮》中有:今以冠禮言之,惟官行三加之禮為近古,若鄉村庶人,于將昏(婚)之前,只用一加之禮,擇吉延親友之具慶為儐相,冠畢,拜祖先、父母。
行冠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的父親)、大賓(主持人)及受冠者都要穿禮服。其中受冠者穿戴的服飾最為講究,僅頭上所戴部分:一加“冠中”,再加“帽子”,三加“幞頭”。三加之后,將頭發梳成髻,以示成人。另外,還需另起個名字(即“字”),既有冠又有字的男子,才具備日后擇偶成婚的資格。
女子的笄禮,也稱“上頭”。笄就是簪子,笄禮就是在發髻上插簪的儀式,是女子的成年禮。一般在女子十五六歲或在訂婚以后出嫁之前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婚,到了二十歲時也必須要行笄禮。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大賓(女賓)為少女改變幼年的發式,將頭發綰成髻,并用黑布包住,再插髻固定。行笄禮后,表示女子已成年可以完婚。
無論加冠還是加笄,成年男女換裝出房后,要行三拜之禮:一拜感謝父母,二拜尊敬師長,三拜以示報國決心。
婚禮
如今的諸多新新人類舉行婚禮已不再以中西合璧為時尚,先鋒的新人們也選擇舉行 來紀念這特殊的日子。婚禮儀式通常有周制婚禮和唐制婚禮兩種模式。
《五禮通考》曾寫明,自后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由六禮組成:“一曰納采,二曰問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
納采
議婚的開始,即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若女方家同意議婚,男方才能正式向女方求婚。求婚時,必須帶活雁作為禮物。為什么要用雁?有說法是,雁為候鳥,取意順乎陰陽;并且一旦雁失配偶,終生就不再成雙,取意忠貞。
問名
求婚之后,男方要拖媒人問女方的姓名和八字,準備合婚儀式。如果男、女方八字相合,那就再往下進行。
納吉
問名之后,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通知女方,也叫“定盟”,仍是以雁為禮(后世多以金銀首飾等為禮)。相當于現在的定婚,俗稱送定、過定、定聘。
納征
是成婚階段的儀禮,也就是男方將聘禮送至女方家,也叫納幣、過大禮等。后來,這項儀式采取了回禮的做法,即將聘禮中的一部分或全部退還。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一般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通常取雙忌單。
請期
送完聘禮后,男方定下結婚日期,備禮到女家,征得同意時的儀式。現在民間仍流行這樣的習俗,俗稱“提日子”、“送日頭”。
親迎
婚禮的主要程序,即迎娶新娘的儀式。親迎的儀式比較多樣,一般用花轎將女方迎至男方家。起轎、回馬車、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歡禮、入洞房……
拜天地
新郎將新娘迎入百子帳中,準備拜堂儀式。在主持人致完祝福詞后,宣布拜堂禮正式開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洞房禮中解纓和結發是重要亮點。解纓,即新郎親自將新娘頭上的定婚信物“纓”解下;結發,是把新娘和新郎的頭發梳結在一起,取“白頭偕老”之意。
新郎將新娘迎入百子帳中,準備拜堂儀式。在主持人致完祝福詞后,宣布拜堂禮正式開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洞房禮中解纓和結發是重要亮點。解纓,即新郎親自將新娘頭上的定婚信物“纓”解下;結發,是把新娘和新郎的頭發梳結在一起,取“白頭偕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