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內衣是以一種朦朦朧朧、時隱時顯、含羞內斂來抒發對美、情以及身體表現的企望。尤其在民間,中國古代內衣表現著更多的優雅與浪漫,是情和藝的完美結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語,因為社會觀念的限制,所有的人生理想在外衣上根本不敢體現,...
中國古代內衣是以一種朦朦朧朧、時隱時顯、含羞內斂來抒發對美、情以及身體表現的企望。尤其在民間,中國古代內衣表現著更多的優雅與浪漫,是情和藝的完美結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語,因為社會觀念的限制,所有的人生理想在外衣上根本不敢體現,但在內衣上,可以充分描畫,盡情吐露。
中國內衣史源遠流長,各朝各代稱法不同、款式有別。正宗的內衣在背后繪制有“蛙”圖案。因為蛙的圖騰是女媧氏部落的標志。較早的古代內衣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薄、不莊重”,“褻衣”可以簡單理解為“貼身內衣”。古代人對內衣的心態是隱晦回避的。
秦漢時期,內衣叫“抱腹”
此時較常用的女性內衣有帕腹、抱腹和心衣。一般在腹部簡單地橫裹一塊布帕的,稱作“帕腹”;在帕腹上綴以帶子,用時緊抱其腹的,稱作“抱腹”;而在抱腹上加以“鉤肩”及“襠”的,稱作“心衣”。
魏晉時期,內衣名為“兩當”
“兩當”最早由三國兩晉南北時朝北方游牧民族的女性內衣“裲襠”傳入中原的,后被漢族女性接受,發展為當時的“兩當”。“兩當”通常為兩層,夾層可襯棉,既可擋胸又可擋背,貼身保暖
我們常說的的貼身肚兜,傳說是從楊貴妃開始,根據《事物紀源》中說:“貴妃私安祿山,指爪傷胸乳之間,遂作河子飾之。”河子即是肚兜,至于可以證實的記錄,是宋朝時肚兜已很流行,至清代最為興旺。從張木養收藏的300多件肚兜看來,不管其式樣如何變化,花樣如何繁多,總脫不了前面必是護著胸和肚子后面一定是空的,很像現代時髦婦女夏天穿的露背裝,不過肚兜在料子和做工上差別就大了。
自宋代始,女子有束胸的習慣,所以又有、“抹胸”,穿著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
元代,稱為“合歡襟”“合歡襟”是由后向前系束的。穿時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
明代,稱作“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后形成明顯的收腰,盡顯身材。
清代,叫做“肚兜”
清代一般是菱形狀,只有前片,后背袒露,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其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刺繡,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的帶子既有繩、絲絹,也用金、銀、銅鏈等。
近代,即民國初年,女性開始注重身體曲線,于是便產生了形制較窄的“小馬甲”。小馬甲”一般以對襟上的扣子開合,其吸收了西方內衣束胸的特點。而“小馬甲”后來也逐步演變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胸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