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補子,系補綴于品官補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塊織物。為明品官服飾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
補子,系補綴于品官補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塊織物。為明品官服飾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 ,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賜服專門賜給特定人物的賜補,有斗牛和飛魚兩種。
然而,明代實際穿用并未嚴格按規定,以致朝廷后又下令對錦衣衛指揮侍衛者、官民服色等作補充規定,如“嘉靖六年,復禁中外官不許濫服五彩妝花織造、違禁顏色” 。從<金瓶梅>中,可看到西門慶(五品)所服補子往往越級。至于其他如舞、樂、工、吏等人,還用雜禽、雜花為“補子”,有些內臣、官眷還常做成各種“應景”補子(如燈景等)。
唯到了清代,才作了嚴格規定,但仍保留了文繡禽鳥、武繡猛獸的特點。
清朝,親王補子用團龍;文一品官補子用仙鶴,文二品官補子用錦雞,文三品官補子用孔雀,文四品官補子用云雁,文五品官補子用白鷴,文六品官補子用鷺鷥,文七品官補子用鷄鶒,文八品官補子用鵪鶉,文九品官補子用練雀;武一品用麒麟,武二品用獅,武三品用豹,武四品用虎,武五品用熊,武六品用彪,武七、八品用犀牛,武九品用海馬。另外御史、按察使、提法使均用獬豸。
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與明補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后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后片則整片織在一起,主要是為了便于穿著。前片官補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為便于解系紐扣,只能將前片對半分開。明朝的補子前后圖案一致,而清朝的補子分前后兩半。明朝的補子一般在40厘米見方左右,清代則一般在30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