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印象中,古代中國女性似乎不懂時尚,都是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連手都掩藏在長長的袖子里。這種印象,可能來自于中國最傳統服裝“深衣”。深衣,是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此后演繹出了長衫和旗袍。
傳統印象中,古代中國女性似乎不懂時尚,都是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連手都掩藏在長長的袖子里。這種印象,可能來自于中國最傳統服裝“ ”。深衣,是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此后演繹出了長衫和旗袍。
穿深衣時,里面多會穿脛衣,脛衣就是褲子的最原始雛形。那么,“漢代女性穿開襠褲”的說法,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早期中國人是不穿褲子的,所謂的脛衣僅具今長筒襪的功能,只有兩只褲管,褲口較肥大,沒有褲腰,上端用帶子系在腰部,這種褲子自然是沒有襠的,或說開襠的。可見,“漢代女性穿開襠褲”一說并非捕風捉影。事實上,在秦漢時不只女性穿開襠褲,男性也這樣,更有人里面連開襠褲也不穿。
一直到漢代,上層人物都不喜歡著裈,漢昭帝以前后宮嬪妃日常都穿開襠褲。開襠褲給皇帝隨時隨地寵幸,帶來了極度方便,這或許也是皇宮佳麗愛穿開襠褲的心照不宣的原因之一。
中國古人真的是穿開襠褲上街?從史料來看,這是現代人想當然。因為這種開襠褲是不單穿的,外面還會穿前后兩片的“裳”,即圍裙狀服飾。
雖然開襠褲外面有下裳罩著,但這樣著裝仍很容易露出下體,導致“走光”。所以在當時的“公民行為準則”中對此有明確規定:不能輕易提起下裳,除非過河時,否則便是失禮,屬“不敬”。《禮記·曲禮》中所謂“勞毋袒,暑毋褰裳”,就是此意思:做活時不能袒露身體,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來。
但是,當時也并非沒有有襠褲,有襠的叫“縵襠”,乃“胡服”之一種,最早為西域居民的日常服裝,便于騎射出行。戰國時期為中原居民接受胡服,結合脛衣的款式,將其發展為“裈”,成為士兵和勞動者的服裝。夏天穿的裈較短,俗稱“犢鼻裈”,實際就是今三角短褲,當年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壚酤酒”,所穿便是這種三角褲。
古人必須雙腿并攏跪在地上,讓外衣垂下來,護住要害部位,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勢就餐的由來。
連襠褲在魏晉南北朝廣泛使用,所以從魏晉開始已經有人放棄跪坐。直到宋朝,所有的吃貨都坐椅子吃飯,想必是都有了褲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