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射禮的地點在鄉校,射手們按照實際水平分成兩隊,每次各出一人比射。鄉校的正北,有一座堂屋式的建筑,選手在堂上并排而射。箭靶與堂上的射位南北正對,間距是一把弓長的八十倍。報靶、計算成績,都有專門的工作人員。這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體育比賽,它...
鄉射禮的地點在鄉校,射手們按照實際水平分成兩隊,每次各出一人比射。鄉校的正北,有一座堂屋式的建筑,選手在堂上并排而射。箭靶與堂上的射位南北正對,間距是一把弓長的八十倍。報靶、計算成績,都有專門的工作人員。這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體育比賽,它的年代與第一屆奧運會相當,甚至更早。
我們先來扼要地了解一下鄉射禮的主要過程。鄉射禮的射箭比賽一共進行三輪,稱為“三番射”。第一輪是教練,由一名擔任司射的人做示范,并宣布比賽規則。這一輪是試射,所以不管射中沒射中,一律不計成績。第二輪起,屬于正式比賽,凡是射中者,工作人員要用算籌記錄成績。第三輪比賽時,樂隊演奏規定的樂曲。這些樂曲都選自《詩經》,內容純正高雅,節奏中正平和。射手要按照樂曲的節奏跟著鼓點發射,這是檢驗你的身心是不是和諧。這樣子射中了才是最難的。如果沒有按照這一要求去做,即使射中了也不計成績。最后,工作人員宣布比賽結果,負方飲罰酒。
下面我們來看看,鄉射禮提倡的體育精神與古希臘奧運會相比,有哪些不同。大家知道,古希臘的奧運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強”。所謂更高、更快、更強,這三個東西都是就人的體能而言的。為什么古希臘人要這樣強調體能呢?我想有兩個原因,首先,古希臘處在城邦時代,城邦與城邦之間彼此征戰不息,為了提高戰士的戰斗力,不得不強調人的體能。第一屆奧運會的幾項運動,摔交、射箭、丟標槍、扔鐵餅等,實際上都是軍事體育。其次是宗教原因,古希臘處在神話時期,人的思想、精神、靈魂是由神來管的,所以奧林匹克競技場設在奧林匹亞山的神廟下。奧運會的目的之一是媚神,在神面前展示自己的健美。我們中國不然,我們早在西周就脫離了神話時代進入了人本主義時代。中國人的靈魂是要自己來管的,人要道德自律,沒有神看著你,自己要把握好。這和古希臘是大不一樣的。
鄉射禮所蘊涵的人文精神非常豐富。比方說,要取得比賽的勝利,首先要外體直、內志正,儒家的禮儀教育,特別強調形體和心志的正直,在這里儒家巧妙地把比賽時候的形體要求與道德要求融會在一起。其次,既是比賽,就會有競爭。鄉射禮提醒射手,要尊重競爭對手,彼此在人格上要互相尊重,當雙方拿了箭上堂,要互相謙讓,請對方先走。上堂的臺階比較狹窄,只能走一個人,那么先上去的人要等后來的人。射完了下堂,兩個人還是要彼此謙讓,請對方先走。下堂之后,遇到下面一對正要上堂的選手,彼此要作揖致意。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說,君子是不會與人作無謂的爭斗的,如果一定要與人爭高下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吧!不過這種競爭,是與對手揖讓著上堂,比完了下來一起飲酒,這種競爭是君子之爭。我們古代這種君子之爭的風氣影響了整個東亞,不管是蒙古、朝鮮還是日本,都受到了這種體育精神的影響,摔交、相撲、跆拳道,選手上場都會互相行禮,這是西方人所沒有的。第三,既然是比賽,就一定會有贏和輸,鄉射禮要求選手正確對待失敗,要做到“發而不中,反求諸己”,多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不要怨天尤人。第四,單純的射箭比賽,只是比力氣和技巧,那樣容易導致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鄉射禮要求射手按照音樂的節奏發射,這就要求身心有高度的和諧。第五,射箭時,要把靶子當作你的道德標準來瞄準。《禮記》上說,你是一個為君的嗎?你是一個為父的嗎?那么,你在瞄準靶心時,就要想想自己的德行是否像一個君王、是否像一個父親?把我的精氣神等所有的東西都體驗到。這是一種存問和反思的功夫,不可以缺少的。發而不中,也要從自己的修為上找找原因。
可見,我們的鄉射禮已經從普通的射箭比賽,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鄉射禮傳到朝鮮、日本之后,被稱為“弓道”,就是因為它不僅僅是射箭,還有一種道德體驗在里面。
鄉射禮要求人們注重體魄和心性的統一與和諧,這種體育教化已經達到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我們古代講人的身心和體魄要和諧,體魄與人格并重。其實你僅是練箭也可以射中,但你這個人腦子是空的,這就不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原則。這就是為什么你是水利系的、他是機械系的、我是工程物理系的,我們在學習專業知識之外,還要學人文,還要學體育。人要全面發展。所以我覺得,我們古代不僅有體育精神,而且要比古希臘“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來得深刻,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我的看法?
在中國古代,經過儒家的改造,鄉射禮被注入了諸多的人文內涵,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不能不了解的。
孔子用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來教學生,其中的“射”,往往有人解釋成軍事教育的,甚至有人用它來討論孔子的軍事思想的。從上面的介紹大家可以知道,那是一種對孔子的誤讀。為了證明我的看法,我們還可舉出一個例子。《禮記》上說,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學生在矍相之圃射箭,前往觀看的人很多,像墻一樣在外面團團圍住。孔子的學生“引而不發”,做出非常優雅的姿勢。許多人看了很羨慕,都想進去試試身手。于是,孔子就叫他的學生到門口宣布:“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得入內!”賁軍之將,就是打敗仗的將軍;亡國之大夫,是對國家滅亡負有責任的官員;為人后者,是指為了蠅頭小利,去做人家干兒子的人。除了這三種人,其他的人都可以進去射箭。比賽每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孔子就讓學生提出新的道德要求,只有符合條件的人才能進入下一輪。所以到最后一輪的時候,人幾乎都跑光了。所以說,射禮不是教人學習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