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冠昏喪祭釋奠等漢族基本禮儀
冠昏喪祭釋奠等漢族基本禮儀(下)
簡目:
●冠(笄)禮
●喪禮
●祭禮
●漢服基本禮儀 ●冠(笄)禮
●冠禮:
冠禮就是在男子十五到二十歲之間舉行的為他束發(fā)簪纓,加冠服的儀式,以此宣告他獲得了成人的資格。同時(shí),莊重的儀式,冠服的三加也向冠者展示了華夏的形象,從而樹立了他對華夏的理解與對華夏的歸屬感。我們認(rèn)為,人所以為人者,禮義也。而禮義對于孩子是有外達(dá)內(nèi)的過程,從而,由加冠而服備,由衣冠整而容體正,由容體正而顏色齊、辭令順,然后才能禮儀備,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這便是自小而大的修為過程。所以今人視衣冠為小事,而古人卻每于細(xì)微處見精神——如此,乃能為禮儀之邦啊。
綜合禮記,冠禮之后,乃開始學(xué)禮,可以衣裘帛(也就是穿華美的服裝,小孩怕他們敗壞,所以是不準(zhǔn)穿的),可以與人行禮(孩子行禮是根從大人的,沒有自己意義),可以與人交往,接見鄉(xiāng)黨,直至繼承宗廟,拜見國君……從這點(diǎn)上說,冠禮意味著學(xué)禮行禮的開始,意味著冠者從此進(jìn)入了人生的禮儀。
1、冠服:
天子冠禮:周禮,公冠篇言:公冠禮四加,天子亦四加。五禮精義曰天子五加袞冕。漢天子四加,魏乃以天子至尊無加進(jìn)之禮,故一加袞冕。唐明皆一加。
漢順帝初加緇布進(jìn)賢,再加爵弁武弁,三加通天冠。東晉用冕幘。北齊先著空頂幘,次介幘絳紗袍,次袞冕。唐初著空頂黑介幘雙童髻玉導(dǎo)絳紗袍,次加袞冕服。明朝先服空頂幘絳紗袍,次加袞冕服。
皇太子冠禮:家語以為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齊再加。隋復(fù)三加。唐宋明三加。
北齊空頂幘公服加進(jìn)賢三梁冠,再加遠(yuǎn)游冠。隋空頂幘遠(yuǎn)游冠,加緇布冠,再加遠(yuǎn)游冠,三加袞冕。唐初服空頂黑介幘雙童髻玉導(dǎo)寶飾采衣,加緇布冠,再加遠(yuǎn)游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遠(yuǎn)游冠十八梁,三加袞冕。民超一加折上巾,再加遠(yuǎn)游冠,三加袞冕。
親王冠禮:皆三加唯劉宋一加。
魏初加皮弁,次長冠,次進(jìn)賢冠。唐初服雙童髻,初加緇布冠,再加遠(yuǎn)游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緋羅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
品官冠禮:唐一品至五品初加緇布冠,再加進(jìn)賢冠,三品以上進(jìn)賢冠三梁纓青緌(rui2)導(dǎo),四品五品兩梁,六品以下一梁,三加冕,一品袞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用爵弁。宋同唐。明則初加緇布冠,再加進(jìn)賢冠,三加爵弁。
士庶冠禮:
儀禮冠服:
1、冠者初服:采衣、紒。采衣,大概深衣制,采緣(據(jù)深衣,太父母、父母皆在,純繢,即此意也。)一說,朱紅色緣。梳雙丫髻,用帶系起。
2、冠者加冠前:緇纚、笄。纚黑色,寬終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約今50厘米),長六尺。笄長尺二寸。
3、冠者一加:玄端。根據(jù)父親身份,用玄裳、黃裳或雜裳。緇帶、爵鞸。冠緇布冠,用缺項(xiàng)固定,加青組纓。用黑屨,青色絇(鞋頭裝飾,有空可串鞋帶)繶(鞋底邊飾)純(鞋口邊飾),邊飾半寸。
4、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積(素衣、素裳),用白緇布為之。素鞸、緇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屨,緇絇繶純,邊飾半寸。
5、冠者三加:爵弁服。絲制玄衣,纁(淺紅)裳,緇帶,韎鞈(赤黃色蔽膝)。爵弁外玄里紅,加笄,加緇色纁邊的纮。纁屨,黑絇繶純,邊飾半寸。
《開元禮》、新舊《唐書》、《宋史》的禮儀志皆不載庶人冠禮,唯《宋史》輿服志有朱子定冠禮之證。然則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賢,其淵源待考。
宋朱子重更定,后代尊之:
1、童子服:雙丫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兒童發(fā)式,一般繪作左右兩個(gè)發(fā)髻,但也有認(rèn)為是將發(fā)髻做成兩個(gè)環(huán),發(fā)髻用朱紅色錦絳扎系,這叫紒。童發(fā)式還有“鵓角”:留前發(fā)及兩側(cè)發(fā),其余剃去,前發(fā)下垂至額,兩側(cè)頭發(fā)編成辮,下垂。宋代還有童子剃發(fā)只留錢大,偏于左側(cè),叫“偏頂”;還有留在頂前,束以彩繒,名“鵓角”。穿四衩衫,顯然這是便于活動(dòng),與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相同的。童子衣一般叫采衣,該用緇布為衣,而飾以錦緣,錦一般用朱紅。一說,童子衣不加腰帶,但在兩襟有帶子系束,但明代是用帶子的。采履,但明代有用白鞋。
2、初加緇布冠、深衣、大帶、納履,見《朱子家禮中的深衣詳考》。宋代,好以幅巾代緇布冠。
3、再加帽子、皂衫、革帶、系鞋。帽子為紗帽,或縐紗帽。宋史-輿服志說:士大夫嘗好帽以烏紗,衫以皂羅,角帶,系鞋,皂衫大概為直裰一類。明代用襕衫。襕衫唐代出現(xiàn),以當(dāng)時(shí)衣率通裁,由于古代布幅較窄,故而衣前后正中皆有縫合線,唯這類衣服于下擺處加一幅布作緣或者在膝部加一幅作裝飾,像是用一條布攔斷,故而稱為襕。襕衫多圓領(lǐng)。宋史上說,襕衫用白細(xì)布,腰間有襞積。明代則所謂帽子的,用巾。也有說明代用對襟衫的(類似背子的,合領(lǐng)或直領(lǐng)),但沒有圖畫為佐證,待考。鞋,說到系,可能是與深衣配套的黑履。
4、三加幞頭、公服、革帶、納靴(四庫版家禮上說用庶人用襕衫、革帶,但參考《宋史》,品官自有平冕為三加,則庶人應(yīng)準(zhǔn)以公服進(jìn)之)。幞頭又名折上巾,有漆、紗二種,宋明公服同之,較有棱角,展腳各長一尺二寸。公服用貯紗或紗羅絹,袖長回肘,袖寬三尺(約合今一米二)。明代公服有擺,從戲曲書上看應(yīng)當(dāng)是連在后片上,然后在后邊左右有系繩輔助固定,想來擺應(yīng)當(dāng)是加了襯的吧。宋代公服下擺處也有襕。革帶,有的在身后左右有兩塊長出來的帶子,叫抹布。也有執(zhí)笏的。
2、儀程:
1、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父母無期喪,則可行冠禮。
2、前期三日主人告于祠堂,這里主人當(dāng)為冠者祖父輩的宗子,如不行,則請冠者父輩的宗子,實(shí)在不行,則父親主持,如果冠者是已孤的宗子,則自為主人。
3、戒賓:擇朋友賢而有禮者一人。主人深衣詣其門,啜茶,一番謙遜,賓從命。如果地遠(yuǎn),可以具書派親戚做使者去請,賓同意后復(fù)書。
4、前一日具書宿賓。
5、陳設(shè):設(shè)盥帨于廳事如祠堂之儀,以搭帷幄于廳事東北。若廳事無兩階,則畫出來。
6、當(dāng)天天初亮,設(shè)冠服。三加的服裝按照一加再加三加,依次由南向北放到帷幄中的桌子上,領(lǐng)子朝東,在北面再放置盞盤。冠帽則各以一盤盛之,蒙以帕,以桌子陳于西階下。長子則布席于阼階上之東少北,西向;眾子則少西,南向。宗子自冠則如長子之席,少南。
主人以下盛服就位。主人阼階下,少東,西向。子弟親戚童仆在其后,重行西向北上。擇子弟親戚習(xí)禮者一人為儐立于門外西向,將冠者童子裝在房中,南向。若非宗子之子則其父立于主人之右,尊則少進(jìn),卑則少退。宗子自冠則服如將冠者,而就主人之位。
賓至,主人迎入升堂。賓擇其子弟親戚習(xí)禮者為贊。賓盛服至門外,東向立。贊者在右,少退。儐者入告主人,主人出門左,西向再拜。賓答拜主人。揖贊者,贊者報(bào)揖主人,遂揖而行。賓贊從之入門,分庭而行,揖讓而至階,又揖讓而升。主人由阼階,先升,少東西向。賓由西階繼升,少西東向。贊者盥帨,由西階升,立于房中,西向。擯者筵于東序,少北西向。將冠者出房,南向。若非宗子之子,則其父從出迎賓入,從主人,后賓而升,立于主人之右,如前。
7、三加:賓揖將冠者,將冠者出房立于席右,向席。贊者取櫛,置于席左,興,立于將冠者之左。賓揖將冠者,即席西向跪。贊者即席如其向跪,進(jìn)為之櫛,合紒,施掠。賓降,主人亦降,賓盥畢,主人揖,升復(fù)位。執(zhí)事者以冠巾盤進(jìn),賓降一等受冠笄,執(zhí)之正容,詣將冠者前,向之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以介畢福。”乃跪加之。贊者以巾跪進(jìn),賓受,加之,興,復(fù)位,揖。冠者適房,釋童子服,服深衣,加大帶,納履出房,正容南向,立良久。若宗子自冠,則賓揖之就席,賓降盥畢,主人不降。
賓揖。冠者即席,跪。執(zhí)事者以帽子盤進(jìn),賓降二等受之,執(zhí)以詣冠者前,祝之曰:“吉月令辰,乃申?duì)柗?jǐn)爾威儀,淑順爾德,眉壽永年,享受胡福。”乃跪加之,興,復(fù)位,揖。冠者適房,釋深衣,服皂衫革帶,系鞋,出房立。
三加幞頭,公服革帶,納靴執(zhí)笏。若無官,襕衫,納靴。禮如上,惟執(zhí)事者以幞頭盤進(jìn),賓降沒階受之,祝辭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贊者徹帽,賓乃加幞頭。執(zhí)事者受帽,徹櫛入于房。
8、醮子:若為長子,則賓者改席于堂中間少西,南向。眾子則仍故席。贊者酌酒于房中,出房立于冠者之左。賓揖,冠者就席右,南向。乃取酒詣席前北向祝之曰:“旨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冠者再拜,升席,南向,受盞。賓復(fù)位,東向答拜。冠者進(jìn)席前,跪祭酒,興,就席末,跪,啐酒,興,降席,授贊者盞,南向再拜。賓東向答拜。冠者遂拜贊者。贊者在賓左,東向少退答拜。
9、字冠者:賓降階東向。主人降階西向。冠者降自西階,少東,南向。賓字之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父。”仲叔季唯所。冠者對曰:“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賓或別作辭,命以字之之意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