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射禮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三番射(具體操作程序可以參照《儀禮》中的和兩篇記載)
古代射禮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三番射(具體操作程序可以參照《儀禮》中的<大射儀>和<鄉射禮>兩篇記載),我們可以概述三番射的重點為:“貫而不釋”,但取容體比于禮者,第一番射也;“不貫不釋”,既取容體比于禮,又取其貫中者,第二番射也;“不鼓不釋”,既取其容體比于禮,又取其節比于樂,又取其貫中者,第三番射也。表面看三番射是舉行射禮之先后次序,其實是古人有心之安排,內涵深義。
第一番射“貫而不釋”,是說貫中目標也不計算成績,而側重的是要求及考察射者的進退儀容是否合乎禮節。以現在的習慣來看,可以視為熱身賽,而從整個射禮的程序看,確實不排除有此作用,但此番射透出的信息是:射禮先要“中禮”。
第二番射“不貫不釋”,是指不能貫中目標就不計算成績,要求射者進退中禮之外,還要射藝嫻熟,禮技并重。此番射表達的信息就是:“中禮”、“中的”同樣重要。
第三番射“不鼓不釋”,則指射者進退還要應和樂節,并且每一箭都必須應和鼓節來發射,貫中后才能計算成績。此番射傳達的重要信息則是:“中禮”、“中節”、“中的”三中合一。
可見古代射禮要求相當嚴格,其難度之大挑戰之強非賢能仁勇之君子莫能勝任,故孔子也感慨道:“射者何以射?何以聽?循聲而發,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彼將安能以中。” 《禮記·聘義》更將射禮視作勇敢、強有力之行,故曰:“此眾人之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又曰:“故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於戰勝。用之於戰勝則無敵,用之於禮義則順治。外無敵,內順治,此之謂盛德。故圣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勇敢、強有力而不用之於禮義、戰勝,而用之於爭斗,則謂之亂人。刑罰行於國,所誅者亂人也。如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 孫希旦說:“非勇敢者不能行射禮也。” 呂氏大臨曰:“君子之自養也,養其強力、勇敢之氣,一用之於禮義、戰勝,則德行立矣。其養人也,養其強力、勇敢之氣,一用之於禮義、戰勝,則教化行矣。此所以內順治,外無敵而國安也。” 以此觀之,古代“以射觀德”、“以射擇士”是順理成制的。
后世武夫視射禮徒飾美觀而不堪實用,腐儒則視射箭為粗鄙之事而不屑一顧。今有好事者,或掩飾己之無能曰:“射禮重禮不重射。”或自以為是曰:“我有穿楊貫虱技,于禮何求?”又有嗤之以鼻曰:“射禮中看不中用。”凡此諸類虛偽自欺欺人而不自覺者應以此為鑒為戒,莫再信口雌黃,愧對一身黃膚黑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