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唐朝以前,很多都是為了紀念、追思、標志農時或驅邪趨吉等,但是到了唐朝人手里, 一個接一個地全都變成大家開心娛樂享受美食美景美人的時光。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寒食節”和“清明節”了。
穿越到唐朝的一大好處,就是唐朝人特別豁達樂觀、爽朗、愛熱鬧、抓緊一切機會孚受生活。就說咱們現在體驗的這些古老節日,在唐朝以前,很多都是為了紀念、追思、標志農時或驅邪趨吉等,但是到了唐朝人手里, 一個接一個地全都變成大家開心娛樂享受美食美景美人的時光。
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寒食節”和“清明節”了。至少說到“清明節”,大家應該還都有個概念,知道這是給過世的親友上墳掃墓的日子, 但您知道喪心病狂的唐朝人在這一天都干些啥嗎?
咱們這就穿越過去看一看。客人您等等,手別那么快,您看,落地時間設置錯誤了吧。
您問哪兒錯了?這不是設的四月五日清明節嗎?大哥,這“四月五日” 是指陽歷、西歷、公歷、格里高利公元紀年的“四月五日”,現代我們放清明小長假按這個時間放。可是在唐代,人家是按農歷、夏歷、陰歷來紀年月日的。在唐朝,“清明節”大都是三月上旬,“春分”這個節氣之后的第十五天,有時候甚至比“三月三上已節”還早,所以到了后來,漸漸的“上已節”“寒食節”“清明節”就合三為一了,后世統稱是“清明節”。
“上已節”我們前面已經體驗過了,這回要去體驗的是“寒食節”“清明節”。
“寒食節”是怎么回事,其實也有好多人都聽說過,基本就是晉文公和介子推這一對君臣之間的恩怨情仇愛恨虐戀。君主落難時臣子割股相救,領導發達富貴了就把窮兄弟忘了,結果窮兄弟一生氣跑進深山里躲著不出來,再怎么蒙主寵召也傲嬌拒絕,最后鬧到君主放火燒山,偏執狂臣子抱著棵柳樹寧死不相見的地步,最后為了紀念這“忠臣”,大家以后在燒山這一天都禁止生火,還編柳條圈、插柳種柳來紀念介子推。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但是據專家考證,其實“寒食節”的起源并不是它,而是周朝末期因為星象學說而產生的“禁火”習俗。按照古人“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的思想,火這個東西保存燃燒了一整年,特別是經過漫長的冬季,它也會疲累浸惡,需要像植物動物一樣繁殖重生。所以在春天,大家要把“舊火”統一滅掉,為保證滅得干凈,這個滅火時間長達一至三天。
“寒食”結束以后的第一天就是“清明”,在這一天,宮廷里要向外頒賜“新火”。宮里的小奴們在殿前一字排開,每人一套家伙,現場在榆木上“鉆木取火”,第一個取火成功的,皇帝會賞賜他三匹絹、一口金碗。隨后這火種被大家用榆木或柳木條引燃,分送出宮,賞賜給近侍大臣,以示皇恩寵眷。得到宮內“傳火”的人家會把木條插在大門旁邊,夸耀整日,所謂“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官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宮內“傳火”有限,平民百姓家就別想了,老老實實自己弄新火種吧, 這也是一項技術活兒呢。
所以穿越到唐朝的寒食節以后,您的第一感覺是什么?冷?沒這么夸張啦,即使在長安,農歷三月的日間平均氣溫也有十幾攝氏度了,唐朝首都居民這時候都爭先恐后地到戶外活動呢。多穿件衣服,身上不會有太大感覺的,但是您的肚子里恐怕已經開始嘰里咕嚕作響了吧?
去廚房看看,冷鍋涼灶,煙氣不起,平時無論什么時候都保存著火 種的爐炭這時候也完全熄滅。別說做飯了,您想給自己燒口熱水喝都沒 門兒。您問那“寒食節”期間唐朝人都吃什么?難不成大家一起絕食三天?
當然也不會。您揭開灶上這瓦罐瞧瞧,滿滿一罐子稀粥呢!這可不是普通的白米粥,人家有個專門名稱叫“餳大麥粥”。您趁人不注意嘗一小口,粥里有大麥的醇厚味和杏仁的香苦味……我說客人您別舀了一勺又一勺喝起來沒完,這“餳大麥粥”的正經吃法可不是這樣的。
作為寒食、清明節的特色食物,“餳大麥粥”的做法和吃法都相對復雜。先將大麥(或者粳米)熬成漿,煮熟,再把杏仁搗碎拌進去,冷凝以后切成塊狀,分給大家吃,吃的時候澆上麥芽糖稀。還有一種“干粥”,是把麥粉、粟粉、米粉炒熟,加水調成糊糊吃,有點像后世的“面茶”“藕粉”“黑芝麻糊”這些東西。
您說怎么都是稀的?您快餓死了,需要點兒干糧填肚子。也有也有,看這邊這一籠“子推蒸餅”,也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命名的,但它其實就是“棗糕”,把棗子捏在面里上籠蒸出來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模擬介子推老兄被燒熟在山上的模樣……您覺得這玩意兒太粗糙難下咽?呃,寒食節也有高級食物,叫“寒具”,這東西一直流傳到現在,但大部分地方已經管它叫“馓子”了,是用蜜調水和面,抻成一束束細面條,盤旋彎曲起來下油鍋炸,炸得金黃酥脆一碰就斷,吃到嘴里又香又甜人口即碎。食用油在唐朝是貴重的東西,“寒具”大概只有達官貴人才能吃得起。
餳粥、干粥、棗糕、寒具,這些都是容易保存的食物,在寒食節到來之前做上一堆儲存著,斷炊期間全家人就以此充饑。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食物,既好吃,又好看,更好玩,所以在唐朝大大流行開,可以作為唐朝清明節的代表性標志,這就是——“彩蛋”。
那邊的客人在喊什么?唐朝人抄襲基督教“復活節”?這腦袋被洗得……您請先去追究基督教抄襲古埃及風俗的責任,謝謝。
用雞蛋來表示“重生”以呼應“萬物復生”的春天,是世界多個地區都有的風俗。唐朝人在清明又吃又玩的彩蛋叫“鏤雞子”,也叫“畫卵”, 是把雞蛋煮熟以后雕刻上各種花紋圖案,并染色繪彩。搞得這么復雜,當然不純是為了吃,各家各戶會把自己鏤刻過的煮蛋拿出來相互比試炫耀,這種習俗當時叫“斗雞子”,也是寒食節的一大特色活動。
說良心話,這些冷粥涼糕、煮蛋炸面,就算敞開了任吃管飽,可連口熱水都沒得喝,生生往下咽,日子也夠難熬的。大概是唯恐您穿越過去以后心情還不夠低落,家里人招呼著,別犯懶發呆,趕緊準備東西,咱們還要出城去掃墓上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