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問唐朝的“人日”一般都怎么過?那活動還是相當豐富多彩的。 您就說最關心什么吧!哈,果然,最關心一這一天吃啥?
您問唐朝的“人日”一般都怎么過?那活動還是相當豐富多彩的。 您就說最關心什么吧!哈,果然,最關心一這一天吃啥?
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嘛,當然是以吃為主。初—到初七既然被分配成各種動物的生日了,在吃的方面,也要有所表示,民間就有“初一不吃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吃豬肉、初四不吃羊肉、初五不吃牛肉、初六不騎馬”的說法。您問初七是不是也不能吃人?呃,哪一天也不能吃人,謝謝!
那么“人日”這天大家吃什么呢?這也根據南北方地域不同來決定,南方一般吃“菜羹”,把七種蔬菜煮在一起,弄一碗軟飢飢的湯水來喝。大概是因為前幾天記著哪天不能吃哪種肉太麻煩,大家干脆一律吃素算了。但是這大年初七啊,在南方找綠葉菜可能還容易點兒,在北方天寒地凍,上哪兒去弄菜?所以北方在“人日” 一般要吃“煎餅”。
我們之前說過不止一次,唐朝的“餅”和現代的“餅”不是同一種東西,凡是用面粉捏合的各種形狀食物在唐朝都可以叫“餅”。所以這里的“煎餅”,可能也不是現在北方用來裹油條薄脆的那種面皮,或者像牛皮紙一樣的山東大煎餅。基本上,理解成一種用油煎的面食就可以了。
左手捏著煎餅,右手端碗菜湯,您邊吃邊喝邊走上坊街,會發現今天的街景也跟平時不一樣。很多人家的窗戶上、門上都貼著花花綠綠的 “彩勝”,迎面走過來的男男女女,除了身穿過年期間的華麗新衣服以外,頭發上也別著“彩勝”,爭奇斗艷好不熱鬧。
“彩勝”又是什么呢?
看這邊窗戶上用紅紙剪的大朵牡丹花,喜慶吧?那邊美女發髻上插 著個金箔折剪的展翅鳳凰,旁邊院門上貼著一雙零碎緞子裁出的飛燕,還有綠綢蘭草、簪玉鳥雀、紙糊雄雞……總之這些用絲織品、紙、金箔玉片裁剪做成的各種花草燕雀人物形狀的裝飾品,都叫“彩勝”,也叫 金勝、彩花、華勝、幡勝、人勝。
在“人日”這天,唐朝人把各種顏色形狀的彩勝戴在頭上,貼在窗戶屏風上,成為這個節日最具代表性的標志。就連皇室都定下規例,在這一天向近臣們賞賜“彩縷人勝”,作為籠絡人心皇恩均沾的一種表示。
您看著別人都戴勝出門,自己也手癢了?來,我教您剪一個唐朝最歡迎、最流行、最時尚的“人勝”吧。
“人勝”顧名思義,就是剪成人形的裝飾貼,后來還有人叫它“髢髻娃娃”。您拿一張紙來,再拿起這把“U”形的唐朝剪刀,跟我一起剪個頭飾雙髻、戴著花冠、雙手上舉、雙腿分開直立的娃娃。可別小看這個人形紙片,據說它能招魂、辟邪、送病、驅鬼、鎮宅、祈雨……用處好多呢。
剪熟了以及歐,多做幾個送給親戚朋友,也是這個節日里必不可少的應景風俗。首都長安所在的北方地區,冬天的顏色是比較單調的,灰云凝云、土黃墻屋、白雪壓檐、雪化后道路翻漿,濺得到處都是黑醬似的泥漬。初七這天人們突然戴出大量彩勝,會讓大家都有耳目一新的精神振奮感,仿佛看到了即將到來的萬紫千紅的春天。唐朝人寫的詩里,凡提到“人日”,大都會說說“剪彩勝”這個風俗。比如名相張九齡就有一首《剪彩》詩:“姹女矜容色,為花不讓春。既爭芳意早,誰待物華真。 葉作參差發,枝從點綴新。自然無限態,長在艷陽晨。”
詩中特意點到“艷陽晨”,那是“人日”這天的另一個風俗---這天是全年的“天氣預報日”。
這天早上,有點兒經濟條件的人家,都會準備點兒酒食用具,呼朋喚友,走出家門,或登樓閣亭臺,或登山寺高峰,極目遠眺。一是看天氣如何,如果天氣晴好,則預示這一年順利如意,如果是陰雨風雪,那…… 那你還出門干嗎,趕緊回家把門窗一關,假裝什么都沒看見算了。
登高望遠,自然而然也會懷念親人故友。有作詩強迫癥的唐朝人也留下了大量在“人日”懷念親友的詩句,比如邊塞詩人高適就給杜甫寫 過《人日寄杜二拾遺》:“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一臥東 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皇帝也來湊熱鬧,每年人日都登高大宴群臣,除了賜彩縷人勝以外,還要吃吃喝喝唱歌跳舞,以及作詩唱和應酬,以示君臣同樂。還有少數臉皮厚的皇帝不怕說些更肉麻的話,比如太宗李世民同志吧,某年過除夕元正節時,宰相魏征請假回河北老家去給父母掃墓,初七這一天才回到長安京城,正好把準備出去打獵游玩的皇帝給抓個正著。李世民急中生智,一邊緊急叫停出獵行動,一邊跟魏宰相大說好話以免挨罵。正巧這天是正月初七,于是大唐天子滿臉堆笑地跟魏征說:“愛卿今天回來,這才叫‘人日’呢! ”(旁邊的近臣們滿臉黑線:敢情俺們都不算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