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辭墨閣原創漢服小編帶各位小伙伴一起了解夏商周服飾商周時期的服飾,周代服裝制度對后世具有示范性作用。這種象征統治者權力秩序的冕服制度。
今天辭墨閣原創漢服小編帶各位小伙伴一起了解夏商周服飾:
商周時期的服飾,主要是束發為髻、頭戴冠冕或頭巾,上衣下裳、腰間束帶,這奠定了華夏民族服飾的基本形制。
夏商周的服裝發展已經上升到治國的高度,尤以周代為最。周代服裝制度對后世具有示范性作用。夏商周時期,帝王舉行祭禮時都穿冕服。這種象征統治者權力秩序的冕服制度,是維護統治的手段之一,使社會有了穩定的秩序,達到“垂衣裳而治天下”、天下太平的目的。周代的冕服制度漸趨完善成熟,并把冕服制度納入了“禮治”范圍。
周代服裝的生產與管理也做到了定編制、定職責、定款式、定標準。從《詩經》、《論語》等古籍可知,周朝專門設有“司服”一職,即掌管服裝制度的實施與安排帝王貴族的穿著。據《周禮》記載,西周初期,統治者設置專門機構和官吏對紡織手工業者進行管理。在天官下設有典婦紡、縫人、典絲、染人等職,在地官下設有掌葛、掌染草等職。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時期,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大發展,紡織生產也有極大的進步,發展服裝紡織業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富國強民、發展經濟的重要國策。《墨子·公孟》中有記載:“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越王勾踐剪發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雖然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國各不相同的服飾形制,但將服飾與治國相關聯,諸國對服飾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一、冕服與冕服制度
(一)冕服
冕服也稱冠服或章服,是古代的一種禮服,主要由冕冠、上衣、下裳、舄(鞋)及蔽膝、綬、佩等其他配件構成。冕服在冕服制度中屬于最高等級,先秦時期冕服是天子、諸侯、大夫上朝或參加重大活動時穿的禮服,從首服到衣裳佩飾,都根據活動內容和官職的不同而做出相應的規定,不得僭越。
(二)冕服制度
冕服制度是指進入階級社會后,用衣冠服飾區別人們貴賤等級身份的服裝制度。通過對歷史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物的分析可得出結論:中國的冕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代,后經過商代,到了西周時期已經發展成熟。《論語·泰伯篇第八》中子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平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這是說夏禹平時生活節儉,但在祭祀時則穿華美的禮服,以表示對神的崇敬,由此可見,在夏商時期冕服就已經存在了。孔子曾說:“夏禮······殷禮······文獻不足故也。”這說明夏商兩代的禮制文獻并沒有保存下來,只有周代冕服制度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并傳給后世。關于周代的冠服制度、服裝禮儀在周代的《儀禮》、《周禮》、《禮記》“三禮”書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冕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征,具有較強的保守性和封閉性。
(三)冕服的基本形制
冕服的基本形制包括冕冠、上衣、下裳、十二章紋、蔽膝、舄(鞋)和其他佩飾。
1、冕冠
冕冠在秦朝以前是指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職所戴的禮帽,秦朝后專指帝王的皇冠。《禮記·玉藻》中記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龍卷以祭。”這說明帝王的冕冠有玉藻十二旒,懸于延板前后。其基本形式,是在一個圓筒式的帽卷上面,覆蓋一塊冕板,叫“延”,寬8寸,長1尺6寸,冕冠呈向前傾斜之勢,象征帝王尊崇“先王之禮”的含意。冕板以木為體,上涂玄色象征天,下涂纁色以象征地。冕板前圓后方,也是天地的象征。前后各垂12旒,每串旒有12塊五彩玉,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用五彩絲繩為藻,以藻穿玉,以玉飾藻,故稱“玉藻”。后來玉藻也有用白珠來做成。帽卷以木、竹絲做胎架,外裱黑紗,里襯紅絹,左右兩側各開一個孔紐,用來穿插玉笄,使冕冠能與發髻相插結。從玉笄兩端各垂一珠,叫“黈纊”,于兩耳旁邊,也稱為“充耳”,表示帝王勿要輕信讒言。冕冠的形制世代相傳承,到清朝時冕冠才結束使用。
2、冕服
冕服的主體是玄衣、纁裳、玄即黑,纁即淺紅色或淺黃色,上衣黑色,下裳黃紅色象征天地的顏色,用玄色以喻天,黃色以喻地。天玄地黃,取天地之色服之。上衣下裳要繪繡章紋圖案。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下裙腰間有束帶,帶下垂以蔽膝,天子的蔽膝為朱色,諸侯為黃朱色。
3、蔽膝
蔽膝是佩掛在下裳腹前的一塊長條布,早期用皮草制成。上窄下寬,有圖案。原為遮擋腹部與生殖器部位,后逐漸成為禮服的組成部分,再以后則成為貴族地位身份的象征。蔽膝用在冕服中稱為芾,用在祭祀服中稱黼、黻,用在其他服裝上叫做袆韠或韠。《說文》:“袆,蔽膝也。”《釋名》:“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蔽膝為俗稱。蔽膝、芾、袆、韠、韨(fú)是同物而異名,用在不同場合叫法各異。蔽膝在先秦時是區分尊卑等級的標志,到秦代時廢除,代以佩綬制度。
4、舄
舄是一種木與皮的夾層雙底,面為獸皮鞋。鞋底較厚,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舄,與下裳同色。舄為古代冕服的重要組成部分。
5、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是繪、繡在冕服上的圖案紋樣,是夏、商、周及以后封建社會時期服飾等級的標志。根據服裝用途,章紋圖案依次遞減。十二章紋分別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各有其象征意義。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征帝王們善于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華蟲,通常為一只雉雞,象征君王者要“文采昭著”取其有文采之意,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皿,通常是繡、繪虎紋和蜼紋,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火,象征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及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征著皇帝給養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黼,為斧頭形狀,象征皇帝做事干練果敢;黻,繡青與黑兩弓相背之形,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見惡改善的美德。由此可見,十二章紋的使用,不僅是帝王貴族操行的象征,更是統治階級權威的標志。
按照《周禮·春官·司服》的解釋為: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龍,“取其能變化”;華蟲,“取其文理”;宗彝,“取其忠孝,部分繪成虎與猿形,虎,取其嚴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潔凈;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養人”(滋養);黼,取其“割斷”(做事果斷之意);黻,取其“背惡向善”。
十二章紋制度在周代已經完備。《周禮·春官·司服》中記載,周代君王用于祭祀的禮服,開始采用“玄衣纁裳”,并繪繡有十二章紋,而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級。
(四)冕服種類
根據《周禮·春官》所記,周代天子冕服有6種: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其中,大裘冕是周王祭天所用,十二旒冕冠,玄衣纁裳。上衣繪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紋,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紋,因此又稱十二章服。袞冕為周王吉禮所用,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共九章紋樣。鷩冕為周王祭先公、饗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華蟲、火、宗彝三章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七章紋樣。毳冕為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宗彝、藻、粉米三章紋,裳繡黼、黻二章紋。絺冕為周王祭社稷、祭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繡粉米一章紋,裳繡黼、黻二章紋,共三章紋樣。玄冕為王祭林澤百物、天子朝日時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無章紋,裳繡黻一章紋。
(五)冕服沿革
冕服的形制與制度對我國古代服裝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冕服制度是建立在奴隸主利益基礎上的,是夏商周奴隸主貴族身份的象征。冕服的等級制度森嚴,在不同的禮儀場合有著不同的穿戴內容,冕服上的圖案紋樣內容的政治意義大于審美意義。冕服制度自西周以來已經完善,被歷代封建帝王所傳承,在以后不同朝代都曾用冕服制度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其內容雖然有增無減,但總體變化不大。另外,歷史上除中國外,冕服還在東亞地區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出現,作為國君、儲君等人的最高等級禮服。冕服形式在清朝建立后因服飾政策變更而隨之終結,但冕服制度的基本特征并沒有改變,反而有所加強,冕服上特有的顯示階級的章紋圖案,通過變換形式而仍然被帝王、王后、高官的禮服與吉服所用。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的“祭祀冠服”也將“章紋”施于服裝中,作為區分等級的標志。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冕服制度才徹底消亡。
二、弁服
弁服是僅次于冕服的一種禮服,穿用場合較多。“冕服最尊貴,弁服僅次之。”弁服也是上下分離式套裝,不同之處是冠下無垂珠(無旒),服裝上沒有紋章圖案。
周代弁服有4種:爵弁服、皮弁服、韋弁服、冠弁服。爵弁服是戴爵弁,穿玄衣纁裳,用于君祭、迎親等;皮弁服是戴皮弁,穿白衣素裳,用于一般在朝場合;韋弁服是戴韋弁,穿赤衣赤裳,多為兵士所穿的服裝;冠弁服是戴冠弁,穿黑衣素裳,多為田獵時的服裝。周代弁服制度,后代沿用但有所不同。
三、玄端
玄端是先秦帝王的日常服,為閑居時所穿的服飾,也可成為諸侯、士大夫穿著的通用禮服。冕服和弁服是在隆重的特定場合下穿用的禮服,而玄端服則是日常用的禮服,用途廣泛。古書記載:周代男子朝穿玄端,夕穿 。因為早上的禮儀更鄭重,叩見父母時也穿這種衣服。玄端也是上衣下裳,色彩以黑色為主,因無圖案紋飾而被稱為“玄端”。
玄端與弁服款式大體想同,只是收袖口式不同,衣袖(袂)收口1尺2寸。收袂的風氣一直保留到漢代,魏晉以后才以廣袖為風尚。玄端的穿法是:上穿玄色(黑色)衣服,下穿黃色裳,腰間束大帶和革帶、配敝膝,裙內著白色中單露出裙外。
四、袍服
袍服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服裝,秋冬季的袍服有夾層,夾層里裝有御寒的絲絮。在西周時代,袍服僅作為一種生活便裝,而不作為正式禮服。軍隊戰士也穿袍,《詩·秦風·無衣》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是描寫軍隊士兵在困難的冬天共同合披袍服客服寒冷的詩篇。商周時期袍服有直裾和斜裾兩種,直裾袍可分為交領直裾袍和圓領直裾袍。斜裾袍后來演化成深衣。西周的百姓以斜裾交領袍服為常用禮服,奴隸則不穿袍服而穿簡單的遮身衣物,通常是圓領短衣。
五、裘衣
裘皮服裝在我國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裘”字。在歷代詩書中關于裘皮的記載也很多,如《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的記載;《論語·鄉黨》有“緇衣羔裘”之說;成語“集腋成裘”意思是狐貍腋下的皮雖很小,但聚集起來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稀少且珍貴并有積少成多之意。商周時期的裘衣,除羊皮、牛皮、貂皮、熊皮等獸皮外,還包括鳥類羽毛織成的衣服,如鶴裘、孔雀裘等,這類裘衣金翠輝煌,是極名貴的珍稀之物。古人穿裘之初是為生活需要,后期裘衣漸漸成為上層人物的專用衣著,象征身份,地位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