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宦官專權最為嚴重的是漢、唐、明三個朝代。
歷史上,宦官專權最為嚴重的是漢、唐、明三個朝代。它們的衰弱、滅亡,或多或少都與“宦官專權”脫不了干系。但有人發現,宋朝似乎未曾出現過“宦官專權”的政治現象。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唐代自安史之亂后,天子權威一落千丈,自此,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愈演愈烈。宦官專權,掌握皇帝生死廢立;藩鎮割據,開啟了唐末五代的分裂亂局。縱觀歷史,宦官專權的頂峰無過于唐代。而究其原因,在于皇帝失去了對軍權的掌握,以至于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要系于宦官之手。
大宋的開國之君趙匡胤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最直接的反應肯定是吸取唐朝滅亡的教訓。而唐朝滅亡最大的教訓在哪呢?從中央來說,在于宦官專權,皇帝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從地方來說,在于藩鎮割據,中央已經失去對地方的控制。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對兵制進行改革。正如王曾瑜先生所言:“當時的兵制改革,簡單說來,就是建立樞密院——三衙體制。”而這種統兵體制的主要特點就是將握兵權、調兵權和統兵權三者分開,這樣造成的特點就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因此有效防止地方勢力割據的可能性。
此外,又實行了“重文抑武”的政策。正如《宋史》所言:“自古創業垂統之君,即其一時之好尚,而一代之規橅,可以預知矣。藝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綜上,我們在討論宋代的政治現象時,總是不能脫離其立國時所奠定的氣質——以儒立國和重文抑武。
對于宦官問題的討論也不能離開這一點。
接下來,我們就一一剖析宋代的宦官群體,為何沒有形成專權的現象。
(1)“祖宗之法”的約束
整個宋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嚴守“祖宗之法”,幾乎成了一種政治信仰。早在宋太祖時期就嚴格規定了不準宦官干政,其自己嚴于律己,“不受內臣所媚”,“止令掌宮掖中事,未嘗令預政事。”此外,還嚴格控制宦官人數,“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給事不過五十人”,宋太宗時則不超過180人。從數量上就難以形成勢力集團。之后的皇帝嚴格遵守這一點,所以,宋朝未曾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
(2)重用文臣,宰相權力高
《宋史·宦者傳序》言:“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
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以宰相為代表的政府權力高于內廷,有權過問內廷之事,宦官則不能干涉政府之事,從而有效牽制了宦官權力。用宋人呂中的話來說:“我朝所以無內朝之患,以外朝之除拜,在內不得而知,內庭之請謁,在外可得而知之也。”例如仁宗時期,皇帝寵信一個叫楊懷敏的宦官,因過被罷免“入內府都知”之職,仁宗想要復其職,卻被政事堂下面的知制誥(宰相機構)直接駁回,并嚴辭拒絕。
(3)宦官多在軍中效力,有監督權但無兵權
宋朝為了削弱武將的勢力,其中一項就是確立監軍制度,因此,大量的宦官被派往軍隊監軍,他們也只能在武將面前耀武揚威,而面對龐大的文官集團則不敢張揚。
(4)實行“士大夫政治”,形成共治天下的格局
縱觀歷史,宦官專權厲害的朝代,也是君臣矛盾較為激烈的時代,如明代。皇帝為了牽制文官集團,從而賦予宦官集團一定的權力來使彼此爭斗,自己從中平衡,往往導致宦官集團的膨脹,出現所謂的“閹禍”。
但宋代的政治格局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君臣矛盾小,宦官集團也就沒有了生長空間。
(5)宦官品階單列,地位不高
宋朝將宦官與文臣、武將區別開來,設置了獨特的官階體系。宋朝的宦官機構有兩個:入內內侍省、內侍省。前者簡稱“后省”,其官員有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后者則簡稱“前省”,其官員有左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即便是地位最高的宦官品級也不過五品。
或許有人會說,北宋末年不是出現過童貫、梁師成等權傾一時的宦官嗎?確實如此,宋徽宗時宦官數量膨脹,達到四千人,出現童貫掌軍事,梁師成“典機密”的特殊現象。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和文官集團的腐敗脫不了關系,由于宰相蔡京、王黼媚上取寵、縱容宦官,從而造成了北宋政治生態的破壞。
盡管他們能憑借皇帝的寵信作威一時,但北宋的制度決定了他們無法攫取軍權。正如《宋史·職官志》所言:“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于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年無兵變也。”
所以童貫打完仗以后,還得將兵符和軍隊歸還樞密院和三衙,其最終也被宋欽宗斬殺。
由于宋代獨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態決定了宋代不可能出現宦官專權。
參考資料:
【1】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華書局,1983.
【2】鄧小南:《祖宗之法》,三聯書店,2014.
【3】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5.
【4】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
【5】歐陽修、宋祈:《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
【6】呂中:《大事記講義》卷三《太祖?幸太學》
本文來源公眾號:歷史D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