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州北部浮倉山的南宋皇室貴族命婦黃昇墓葬出土了大量隨葬品。
線下國絲暫時閉館,但線上國絲一直在您身邊!我們將陸續推出國絲五個一線上知識:請大家聽一物,學一技,讀一文,看一例,提一問,學習絲綢文化,全方位了解國絲在藏品研究、社會教育、科技保護、非遺時尚等領域的成果,愛上國絲。
這里是“一例”系列的首篇?!耙粏枴币布磳⑼瞥?,若有絲綢相關問題,歡迎大家在國絲微信或國絲微博(掃描文末二維碼可添加)上提問,小編會隨時收集并定期回答。
1975年10月,福州北部浮倉山的南宋皇室貴族命婦黃昇墓葬出土了大量隨葬品,尤其是精美絕倫且數量繁多的絲綢衣物,揭開了南宋貴族女性奢華生活的一角。中國絲綢博物館便收藏有其中一件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該件單衣經修復后輕柔飄逸、精美異常。
1、出土背景
黃昇當屬宋代宗室的貴婦,其父為福州進士黃樸,在端平年間(1234-1236年)任泉州知州兼提舉市舶司(市舶司是中國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相當于現在的海關,是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機關。)。黃昇16歲嫁于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趙與駿,怎奈17歲命薄而亡。由于身份顯貴,黃昇的隨葬品十分豐厚,其中包括了其父親為她精心準備的陪嫁和夫家為其添置的華貴的四季衣物。其中絲織品種類相當齊全,面料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高級織物,綾、羅、綺、緞、絹、紗應有盡有。隨葬服飾的款式也極為豐富,有袍、衣、背心、褲、裙、襪、鞋、抹胸、圍兜等二十多種。它們質地輕柔、紋飾精美,除黃昇身上裹殮之外,其余均捆扎成若干個包袱后放于墓中。共出土絲織品354件之多,是當時全國出土宋代服飾最多的一次考古發掘。
2、文物認知
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合領、對襟,襟上無紐襻或系帶,兩側開衩。衣長73cm,通袖長138cm,領高7cm,下擺寬51cm,兩側開衩高度約37cm。衣身以宋代最常見的二經絞素羅織物制成,輕薄通透,靈動飄逸。襟緣最外側采用印金填彩工藝,其內兩條為彩繪,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是宋代盛行的貴族婦女服裝。黃昇墓亦出土多件類似款式的羅衣,可見其在當時的流行(圖1~圖4)。
該件單衣整體牢度較差,衣身破損嚴重,左袖肩部斷裂,右袖肩部也幾近斷裂,僅有數根紗線相連。衣身腰部兩側橫向斷裂,兩側開衩邊緣局部破碎脫落。且兩肩及腰部斷口處織物為散碎狀,有多塊小片織物脫落或幾近脫落。僅領及前襟邊緣印金部位保存狀況稍好,破損較少。單衣整體評估為重度糟朽,當屬絲織品病患中的重癥患者。
圖1 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修復前)
3、修復方案
針對單衣的織物特點及破損情況,采用以絲蛋白加固及縐絲紗針線縫合加固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修復。
絲蛋白加固是利用“新絲固舊絲”的同源加固理念,以絲蛋白構成單元的主要氨基酸——丙氨酸作為加固材料,通過EGDE作為交聯劑,以水為溶劑、在常溫、常壓、中性的條件下,對因老化而斷裂的絲纖維肽鏈進行重新鏈接,從而達到加固脆弱絲織品的目的。
縐絲紗是一種非常薄而透明的絲織物,其原料為桑蠶絲(圖5~圖6)。本案例中縐絲紗既作為襯墊在破損羅織物物背后的材料,又作為表面覆蓋材料。不但能保持文物本身的通透性,同時起到加固的作用,覆于表面的縐絲紗則給予文物全面的保護,又不影響文物的外觀。
4、修復過程
單衣平攤于工作臺上,下襯宣紙。
首先,將濃度為2.5%丙氨酸噴于面料之上,間隔10min后,再噴灑濃度為5.0%EGDE,最后于室溫下陰干樣品。注意噴灑的量不可過多,僅使織物微潮即可,過濕反而易導致紗羅織物收縮。噴灑一遍后,將宣紙覆蓋于面料之上,宣紙上壓放有機玻璃片。陰干后,按上述方式,再次噴灑加固液(圖7)。而后仍舊以宣紙覆于其上,壓放有機玻璃片。
將單衣兩袖殘余的少量縫線作好標記后拆除,前后片小心展開,正面朝上平攤于工作臺上,仔細調整單衣形狀,理齊經緯線(圖8)。
而后,將縐絲紗染至與單衣面料顏色一致,依平攤的單衣尺寸與形制裁剪兩塊相同的縐絲紗。一塊縐絲紗襯墊于紗羅面料之下,重新調整衣片形狀,固定位置后,再將另一塊縐絲紗覆于衣片之上,即將單衣面料夾于兩層縐絲紗之中(圖9)。
沿紗羅面料破損部位邊緣將兩層縐絲紗縫合,再以行針將縐絲紗與紗羅面料絎縫固定。將表層縐絲紗前襟部位依衣片對襟位置剪開,沿衣襟內緣固定縐絲紗。襟緣印金部分因保存狀況相對較好,只施加襯墊而未覆蓋縐絲紗。
最后,根據單衣形制,按原工藝將前后片拼合,完成修復(圖10)。
圖10 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修復后)
5、修復特點
本件絲綢服飾所用面料極為薄透,織物強度下降較多且破損嚴重。以上因素使修復難度急劇升高,故而采用了化學加固先行與物理縫合加強的聯合修復方式,不但提升了單衣牢度,而且恢復了單衣的完整形制,獲得了較為完美的修復效果。
參考文獻:
[1]福建省博物館,《福州南宋黃昇墓》,文物出版社,1982.
[2]朱燕,基于絲綢文物修復的薄型絲織物研究與開發,碩士論文,浙江理工大學
[3]鄭海玲,胡智文,趙豐,吳子嬰,周旸,張殿波,楊海亮,絲素蛋白/戊二醛對脆弱絲綢織物加固的工藝條件研究,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論文集,2009.
資料來源: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修復報告【2016-01號】
絲蛋白加固:鄭海玲
針線縫合修復:樓淑琦、王曉斐
修復協助:袁雯霞、王玉霞、樓航兵
文字撰寫: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