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66年前的宋人們與現代的我們一同經歷了一個封門閉戶的春節。
“至和元年春正月壬申,碎通天犀,和藥以療民疫。”
距離我們966年的北宋仁宗至和元年的元月,也有一場瘟疫肆虐全國,仁宗皇帝遣派醫師官員救災抗疫。966年前的宋人們與現代的我們一同經歷了一個封門閉戶的春節。
《村醫圖》局部 宋 李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物質生活遠沒有現代人豐富,也沒有網絡以及其他的娛樂活動,那么自我隔離的宋人又怎么排解寂寞的呢?
《槐蔭消夏圖》 宋 佚名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仁宗時,宋朝經歷了一百多年的休養生息與發展,商品經濟與人民的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了農耕社會的一個天花板,而經濟繁榮,組織豐富,城市建設和市場經濟的興起使得市民文化開始出現發展。在商業休閑活動面前,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市井小民都是一律平等。作為宋人,你可以選擇看雜劇、聽話本,跟著情節中的人物喜怒哀樂,投入其中。你也可以選擇聽彈唱,口技,為其所打動。如果你還覺得不滿足,還可以看相撲、蹴鞠、商迷,甚至還可以點上外賣吃到雪糕。
《清明上河圖》 北宋 張擇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而當時的治國基礎又在于貶武尊文,連天子都在名義上與士大夫共天下。因此,文人階級的興趣愛好與生活風潮也深刻影響著底層人民的生活。
《西園雅集圖》 北宋 李公麟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對于文人來說,干凈又芬香的花香茶酒等自然是其彰顯自我階級身份的象征;花、香、茶、酒等文娛活動,雖并非由宋人創造,卻由宋人賦予了其雅的品質,只是這雅并非是空中樓閣,而是來自于日常生活的細節提煉。
《西園雅集圖》局部 南宋 馬遠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好雅事,不論是花香茶酒,亦或是蹴鞠投壺,文人官員,僧侶富豪,地主市民都有其合適的娛樂活動。
封門閉戶保護自己的同時,自然是需要一些活動來排解情緒的,而我們將在今后的文章中介紹宋人的避疫文娛活動。
《妝靚仕女圖》團扇 宋 蘇漢臣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宋人士子地位崇高,所以與文人搭邊的書畫詩詞自然也更受到民眾的歡迎與追捧,而普通民眾顯然沒有文人們的條件與內涵來進行詩詞書畫的品鑒,于是花香茶酒等更為居家的文娛活動在宋人的消遣活動中更為普及。
飲茶
《文會圖》局部 北宋 趙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茶道源自中國,最早可追溯至神農嘗百草的神話傳說,而至唐代時,開始盛行炮制茶葉而后加香料鹽巴煎水沖飲的行為;及至宋代,宋人的審美品味更傾向于清淡簡單,加鹽加香料像湯更多過于飲料的煎茶也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點茶作為宋人普遍的待客之道,也在多方體現,清時王國維的《茶湯遣客之俗》已有考證,云:“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仆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
而在茶道以外,花在宋人的居家生活中也必不可少,花的芬香氣味可以祛除室內的濁氣異味,花枝綠葉的生機色彩也裝點了宋人的居家生活。宋人出行頭上簪花,居家瓶中插花,作畫紙上畫花。
宋人愛花極甚,繁榮的商品經濟讓宋人能夠輕易獲取到新鮮的花朵,也因此讓一部門民眾得以生存,《西湖繁勝錄》中甚至說到:有花農“錢塘有百萬人家,一家買一百錢花,一早賣一萬貫花錢”。
而據《夢粱錄》記載:“仲春十五日為 ,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可見宋代每年春季都要舉辦盛大的花朝節為百花慶生,足顯宋人對花之喜愛。
茶道花道以外,宋人也鐘愛香道,焚香的習慣最早已不可考,但是古代中國人常用焚香來驅蟲除濕,凈氣凝神。而最初的焚香也經常性的與祭祀活動搭上關系,于是久而久之,焚香也被神話,成為一種莊嚴神圣的儀式,并被歷朝歷代所推崇。
焚香
而這種雅事,也被文人階層廣大的宋人所推崇,蘇東坡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購買了十多斤檀香,并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他題詩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由此可見宋人對香道的推崇與喜愛。
宋時的香道,少見焚香,多為合香制成的香丸,香餅或者印香等。而印香既是我們常說的篆香,是用多種香料搗末和勻后,用香印框范、壓制而成。
宋時,寬松的政治氛圍和高薪的公務員待遇形成了強大的酒類消費群體。而宋代官場嗜酒者多,朝廷希望多取酒利,也鼓勵酒消費,因此宋代飲酒之風,與漢唐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文會圖》局部 北宋 趙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且宋時米價一直平穩,因此可以用來制酒的谷物價格適宜,導致酒水的價格較為低廉,平民百姓也可以毫無壓力的消費。但宋人雖好飲酒,卻并不是莽喝牛飲,宋人多喜“花酒”和“行酒令”,以妓侑酒在宋代極為普遍,可謂“無妓不成席”。
而酒令的盛行也形成了大量的慢詞、小曲,很多詞牌名在長期的行酒游戲中固定下來,比如“調笑令、天仙子、水調歌、荷葉杯、醉公子、南鄉子”等等。
然而疫情當前,自然是不可能聚會宴飲,那么擁琴獨酌也是宋人尋“酒中趣”的選擇之一,追求的并不是人群的熱鬧氣氛與醉酒后的迷幻。就像蘇軾,他好飲而不善飲,多為淺飲即止,于是他在不同的地方、時節用不同的原料釀造酒水,謫居黃州時,他自釀蜜酒招待客人,在定州時,釀松酒,在惠州作桂酒、真一酒等。
既然飲飽喝足,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精神食糧了;宋人之雅,也正在此處。
宋人焚香點茶,宴飲賓客,多好掛畫襯托氣氛,大致相當于我們現在晚會舞美。
掛畫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多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收藏歷朝歷代的名家字畫。如蘇軾的好友王晉卿,熱衷于“藏古今法書名畫,常以古人所畫山水置于幾案、屋壁間,以為勝玩”;蘇軾的另一位朋友米芾,也是“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
這些文人士子,書房廳堂都掛有各色書畫,而在聚會雅集時,就會掛出自己最為得意的收藏,與友人共賞品鑒;獨自居家時,更是喜好觀摩把玩。
宋趙希鵠所著《洞天清錄 · 古畫辨》,有一節更專門介紹了掛畫的學問:“擇畫之名筆.一屋止可三四軸,觀玩三五日,別易名筆,則諸軸皆見風日,決不蒸濕,又輪次掛之,則不惹塵埃。時易一二家,則看之不厭。然須得謹愿子弟,或使令一人細意舒卷出納之。日用馬尾或絲拂輕拂畫面,切不可用棕拂。室中切不可焚沉香、降真、腦子有油多煙之香,比宜蓬萊、甲、箋耳。窗牖必油紙糊。戶口常垂簾。一畫前必設一小案以護之。案上勿設障畫之物,止宜香爐、琴、硯。極暑則屋中必蒸熱,不易掛壁。大寒于室中漸著小火,令如二月天氣候,掛之不妨。然遇夜必人匣,恐凍損。”由此可見宋人對于書畫作品的愛之慎之。
擼貓
在現代,時人多在家中豢養寵物為伴,例如那位給自己的貓講解函數的清華博士。
而在宋代,糧食產量豐富,為防鼠患,時人也多愛養貓,一則衛倉護宅,二則解悶做伴;但宋人養貓卻也有多番講究,當時養貓必得先“乞貓”,所謂“古人乞貓,必用聘。”即通過贈送貓魚、鹽等物品去向貓主人換。
《猴貓圖》 北宋 易元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而乞貓在文人看來也是一樁大雅事,為此,諸多文豪也為這些小可愛留下了不少佳作。
像宋代著名鏟屎官陸游給自己養過的貓起了各種萌萌噠的小名,什么“粉鼻”、“雪兒”之類的,還給它們寫詩留念,什么《贈粉鼻》啦,《得貓于近村以雪兒名之戲為作詩》啦,光以《贈貓》為題的詩就寫了三首;且不說宋代著名貓奴陸游所寫的《贈貓》,就連非著名擼貓大戶黃庭堅也專門寫了一首《乞貓》: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甕翻盤攪夜眠。聞道貍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將貓咪請回家后又寫了一首《謝周文之送貓兒》給貓主人匯報小貓的戰績。
《秋葵山石圖》 南宋 李迪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冬日嬰戲圖》 北宋 蘇漢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文人不止擼貓,更好畫貓。俗語說狗來富,貓來貴;“貓”諧音“耄”指代九十歲,因此而具有祈求長壽的吉祥寓意。而既然有了“耄”自然少不了“蝶”諧音“耋”了,“耄耋耄耋”對于喜歡好彩頭的中國人來說,真是個非常好的祥瑞寓意了。因此宋代有了諸多如毛益的《蜀葵戲貓圖》,李迪的《貍奴小影》及《秋葵山石圖》、蘇漢臣的《冬日嬰戲圖》等名作。
《蜀葵游貓圖》 南宋 毛益 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藏
宋人之愛貓,可以說是一個“喵星人C位出道”的朝代了。
宋人避疫之時,蹴鞠錘丸飲酒行令各種聚會活動或許不得進行,但撫琴掛畫焚香點茶等個人活動一樣多姿多彩;更何況還有貍奴在側,小爐溫酒,其中清閑自在也不足以用言語形容。
《聽琴圖》 北宋 宋徽宗趙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之趣不知凡幾,不論聚會熱鬧還是居家度閑,都有多種多樣的消遣方式,而在之后的文章中我們將繼續介紹宋人避疫時的居家消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