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接系束系腰帶最直接的便是將兩端直接束結。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織物類,由各種絲棉麻織成、編成,通箱“絳帶”。一類皮革類,由各種生、熟皮革制成,通稱“革帶”。絳帶和革帶一直并行發展,運用在不同款式上各有所長。但革帶在日益制度化的過程中,逐漸退出日常生活,成為官服的一部分。絳帶則在宋明時期成為了民間的主流。《夢梁錄》中記敘里杭州市沙皮巷就有陳家絳結鋪,即絳帶的專賣店。直到清代,還有緯帶行會。
“絳帶”是絲用服帶的通稱。亦有“絳”、“組”、“帶”等細稱根據織造方法,組織結構、顏色、功用的不同,腰帶還有縞帶、素組、绖(die二聲)帶,郿(mei二聲)絳、盤絳、赤絳、鸞帶,大帶等眾多的稱呼。絳帶的不同部分也有不同稱呼,例如女帶上的結稱為“綢繆”,下垂部分稱為“襳縭”(bi四聲 li二聲),活結稱為“紐”,死結稱為“締”。
絳帶——直接系束系腰帶最直接的便是將兩端直接束結,打結方式大多為常見的簡單樣式。衣,袍外束腰帶隨著時代和款式有著不同變化。例如先秦到漢唐時期的女裝襦裙多為裙掩衣款式,所以絳帶系在衣裙外既實用又美觀。不過魏晉和唐代也有不少衣遮裙款式,如衫裙和半臂,這種款式甚少見到外系腰帶。到了宋明時期,褙子及衣掩裙樣式的流行,裙帶作用大過了腰帶,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只在勞作時候系上腰帶,固定衣擺而方便工作。女裝袍服都將腰帶系在袍外,漢代以后,民間女袍減少,基本只有后妃禮服和宮廷侍女服系腰帶(革帶),明末,女子長袍(長衫、大袖杉子)開始流行,雖然形制和以前大不相同,但也常在長衫外系絳帶。另外,明代也有稱絳帶為汗巾,汗巾上繡花,銷金等裝飾,既可以當腰帶使用,又可以用來扎在頭上做頭巾。明代男裝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現了不系絳帶情況,顯得灑脫隨意。
絳帶—帶具系束絳帶除了直接將兩端束結外,還可以裝上帶鉤勾、絳環等帶具。除了帶鉤,南宋時期還出現了絳環。早期的絳環為環裝或由鉤和環組成,后來,工匠打破一鉤一環的格式,將之設計為對稱的部件,互相搭扣,并雕刻精美紋樣。后來還將絳環設計為一個整體,只在背面設兩個鈕或兩個穿,用來和套在絳帶的卡子相括結,以控制腰帶的長短。雖然樣式有了改變,但習慣上人們還是講他們成為絳環。清代以后,由于服制的改變,帶鉤和絳環使用減少,逐漸成為收藏賞玩品。
明代大帶歷代大帶的形制都為長條帶型,到了明代,則發展出了新型的形制,就是在長條的基礎上,將垂帶分離出來,再縫合在帶子的兩端下方,大帶由帶耳或細帶、帶扣結系。有的還在大帶上縫上絳繩,起到固定和裝飾作用。明代,除了官員大帶外,民間大帶井沒有太嚴格的規定,不過同樣有大帶緣邊,帶體素面等特點
“大帶”與一般絳帶不同,它屬于禮帶,用以在隆重、禮儀場合搭配禮服(冕服、祭服、 、直裰等)?!按髱А边@個詞用在絲帛腰帶上,也用在革帶上,雖然材質形制不同,但意義相近。一些服制情況下兩者也同時使用?!按髱А痹谝恍┪恼轮?,還是絳帶的統稱,而大帶的垂帶--“紳”也有時用做大帶的代稱。雖然歷代“大帶”顏色材質細節方面都有差異,但必須有垂帶(紳)這點沒有改變。到了明代,大帶的形制發生了較大改變,帶用扣絆、系帶圍合,腰帶不長所以不會有垂帶,因此人們把“紳”直接給縫在大帶上,可見它的重要性。
戰國:長沙陳家大山楚墓
戰國:腰帶以及垂飾(馬山一號墓)
漢代戰國:復原的絲繒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