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太陽抵達黃道180度時,陽光直射地球赤道;這一天即為每個太陽回歸年的9月23日前后,這一天地球上晝夜均分。
太陽與地球無時無刻不在互動。它們的關系、互動的軌跡(如黃道、南北回歸線)等等構成了中國文化中天道范疇的核心,天道如何,地道即會跟從效法,人道則經歷了從本能跟從到自覺跟從的歷史。雖然人類世界一直尋找超越,但天道至今仍在影響我們。
當太陽抵達黃道180度時,陽光直射地球赤道;這一天即為每個太陽回歸年的9月23日前后,這一天地球上晝夜均分,24小時的白天黑夜各占12小時。人們命名為秋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萬畝豐登”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秋分日,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北方諺語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南方諺語是,“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
圖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秋分棉花吐絮,煙葉也由綠變黃,正是收獲的大好時機。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著晚稻的收割,搶晴耕翻土地,準備油菜播種。秋分時節的干旱少雨或連綿陰雨是影響“三秋”正常進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別是連陰雨會使即將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爛或發芽,造成嚴重損失。故鄉村經驗是,“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古典中國人對物候的感受是細膩的。盡管秋色美好,但他們知道,好景不長了。正如大地呈獻糧食作物之后,一片蕭條。一切都如俗話所說的,“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詩人為賦辭章只能強顏,“天涼好個秋。”
人們觀察此時的物候總結說:“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圖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于天氣干燥,水汽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處便處于干涸之中。
秋分之后,氣候越來越干燥,很多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皮膚干燥、咽干唇燥、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心煩、便秘,即使喝一大杯白開水,仍然難以解渴。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秋燥”,應對秋燥的方法只能是靜心,是韜光養晦。
無論是物候顯象,還是人身體征兆,都在提醒人們要換一個活法,即進入不同于春夏的另外時空中去。這個節氣的律令既是告別,又是新生。既是告別舊的時空,又是進入新的時空。宋代詞人柳永曾經寫江南秋天的美景,“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據說,在北方感受秋天蕭索的金國皇帝完顏亮越看越羨慕,當看到后面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時,油然而定“投鞭渡江之志”,生“侵吞南宋之心”。可見,秋分在提醒人們要尋找新家園。
從大自然的角度看,無論如何尋找,秋分的本質在于收養。春生春種,秋收秋斂。秋分意味著隱居、避讓,意味著獨立不懼,遁世無悶。有心的農民會在秋忙空閑之際,檢查、修繕房屋,歐美國家那些勤勞的農民則會刷漆、換地板、換門窗,使房子煥然一新,以迎接冬天。
秋分日是四時八節的大八節之一,這是一個重要日子。在秋分這天,由于太陽直射赤道,南北極同時都可以看見太陽,分享著同一個白晝。而在南北緯45度線上,不用爬高,即可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物體的高度與其影子一樣長,知道了影子的長度,也就知道了建筑物的高度。至于在赤道上行走,人們會發現任何物體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秋分跟春分時的日地運動有一致性,只是運動的向量相反,對北半球的人們來說,春分時的感受跟秋分時的感受絕然相反。春分時萬物都在生發,都踏上了征程,都有無限的可能性;秋分時在收斂,在告別,在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