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游東都年二十,清歡趁得中秋及。高陽會中酒徒集,惠和坊里繡鞍入。
知乎上有網友問:“現在過中秋有什么意義?”網友@莫名感慨道:“風俗在慢慢消減,只剩下一頓油光四溢的晚宴,提醒我們漸漸失去的儀式感。”
在節日氣氛越來越淡漠的今天,我們的確失去了過節的能力。
北宋詩人唐庚曾這樣描寫過自己的中秋:
初游東都年二十,清歡趁得中秋及。
高陽會中酒徒集,惠和坊里繡鞍入。
蟹螯嘗新左手執,雞頭未老搓玉粒。
杯行到手不待揖,明月清風供一吸。
清代也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論斤成套多低貨,餡少皮干大半生。”
中秋節送什么大閘蟹,吃什么網紅月餅,這些都是老祖宗么玩剩下的。
當蘇軾那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響徹千古的時候,我們終于明白——和古人們比起來,他們過的才叫中秋,我們頂多算是放假。
一、
唐初,中秋節成了國家的一個正式節日。
此后,每逢中秋,無論男女老少、富貴貧窮,每家每戶都相繼設香案、擺祭品、香燭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把酒言歡,圍坐賞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千年前,一個26歲的年輕人,漂泊在外,在中秋獨自面對一輪圓月,寫下了這四句話。
于是,詩,千古;情,千古;人,亦千古。
他,就是李白。
和大多數向往“詩和遠方”的年輕人一樣,李白從老家四川出發,沿著長江大河一路北上,成了一名“北漂”。
李白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從來不會“為賦新詞強說愁”,更別說正值意氣風發的青年時代。
但是,面對那輪明月,耳畔傳來家家戶戶的歡聲笑語,他是真得有些想家了。
于是他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將滿腔思鄉之情化作一杯濁酒。
蜀道難,隔著萬水千山,李白有家不能歸的憂傷成了所有游子內心的難言之痛。
一個人無論在外有多么風光,家和家人永遠是心中最難以割舍的牽絆。
和李白的瀟灑相比,蘇軾的灑脫不遑多讓。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幾度沉浮,都不曾讓他低眉下腰的硬漢,卻屢次在中秋夜成了一個“傷心人”。
公元1071年,蘇軾被貶杭州,每逢中秋佳節,他都會帶著妻子王潤之泛舟西湖,飲酒賦詩,并且按照當地的習俗,觀賞游船上的歌舞、特技,參與投擲、射擊等游戲。
別看他玩得開心,但是等到賞月祭月的時候,他又忍不住惆悵起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宦海沉浮,無法和親人團聚,始終是他人生當中最大的遺憾。
唯有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慰藉著千百年來一個個孤獨思鄉的靈魂。
人圓月圓的中秋,自帶團圓屬性。
到如今,信息發達,交通便捷,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卻將他鄉變作了故鄉,團圓成了一種奢望,中秋節也漸漸失去了那份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羈絆。
有家的地方,才叫中秋;有家人的陪伴,才是過節。
二、
“嫦娥奔月”是中秋的神話起源。
相比起“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七夕,似乎中秋身上的“愛情”屬性更為哀婉凄美。
一輪圓月,天上人間,是再也不見的愛戀。
人生中最無奈的愛情莫過于此。
杜甫曾經給自己的妻子寫過一篇名為《月夜》的中秋“情書”: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安史之亂爆發,杜甫被安祿山抓住,雖然沒有囚禁,但是也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雖是戰亂時期,但是中秋節的萬家燈火依然照常亮起,卻沒有一盞為他杜甫點燃。
無可奈何之際,杜甫只能獨自喝悶酒,不由得想起了妻子楊氏和他相守在一起的時光。
中秋傳情,自古就是男女之間互相表明心跡的上佳時間。
一個人愛得越深,思念越是綿延不絕。
難怪乎,古時中秋月圓夜的猜燈謎活動被眾多年輕男女所鐘愛。
燈火通明的夜市,賞月飲酒,于你來我往的猜謎游戲之中,男女之間互相展示才華,難免暗生傾慕,自然而然便會延續出一些動人的愛情故事。
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如果人間太苦,那么中秋佳節,就讓愛情來得甜一些吧。
三、
每當節日臨近,朋友圈永遠是最先沸騰起來的地方。中秋也不例外。
今天收到了誰誰誰的一盒月餅?
某某某又給我寄了一箱子大閘蟹。
放假了終于可以出去浪幾天了……
當然,還有一大堆群發的祝福短信。
看上去熱鬧非凡,其實真要問起來,即便是節假日,你有多久沒和朋友見面了?
節日祝福熱情似火,卻比不上朋友間一次短暫的相聚。
有一年中秋,歐陽修邀好友王君玉,共賞明月。
他備好了宴席,又延請了歌女,打算一邊吃著月餅,一邊飲酒賦詩。
但是,偏偏天公不作美,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驟然落下,漫天烏云,賞月成了泡影。
但是歐陽修和王君玉不僅沒有為此而掃興而歸,反而和著雨聲對酒當歌,一夜不眠。
為此,歐陽修還寫了一篇《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作為紀念:
池上雖然無皓魄,樽前殊未減清歡。
綠醅自有寒中力,紅粉尤直燭下看。
羅綺塵隨歌扇動,管弦聲雜雨荷乾。
客舟閑臥王夫子,詩陣教誰主將壇。
平日心懷詩和遠方,今日只有酒和死黨。
中秋節,不在禮,而在情;不在景,而在意。
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琴瑟鏗鏘,酌酒高歌……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
無論貧富,中秋會友,把酒高歌,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
辛苦了大半年,正值豐收時節,那些各自忙碌的朋友,湊在一起歡度中秋,想想也是一樁人間樂事。
與其說我們慶祝的是某一個特殊的節日,不如說中國人鐘情著節日里的人情和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