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裰[zhí duō],作為一種男子專用的衣裳,它區別于其他的衣裳又有著什么樣不同的地方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直裰:又稱直身,直裰是從宋朝開始就有的一種服飾,為宋明時代讀書人常穿的款式,男子穿著直裰,顯得十分儒雅, 直裰上下通裁,兩側開衩,方便行動。腰間可系宮絳或帶鉤,也可不系。
兩宋時期的直裰多為僧侶穿著(少數文人也有穿著)。而到了明朝時期,直裰的款式發生變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元明時期的直裰只有領子有邊緣,其余部分沒有,部分明制直裰有護領。
和其他服飾一樣,作為只有男士穿著的直裰也有著它自己獨特的特點,在明制對直裰的衣長有具體的規定,必須衣長過膝,它的交領長衣,不必加擺。(加內擺叫道袍,加外擺叫直身)。兩宋時期的直裰不開衩,元明時期兩側開衩。(道袍打褶子,直裰不用打褶子)。直裰的后背有一條直通到底的中縫,前襟上也有一條中縫(這是基本裁剪規則)。袖子的形狀則有宋直袖、明琵琶袖、直袖、方袖等,一般來說有收袖的,也有不收的。到了明朝中後期時領子一邊直一邊斜,其他時候兩邊皆斜。一般來說,不對稱交領用於寬領。
在明前期時,直裰、直身、道袍甚至會指同一款式,到明代后期,直身、道袍、直裰基本就各有所指了,一般來說,三者的區別在于兩側開衩處的擺;直身的擺和圓領的是一樣的,在外面兩側,很突出;
道袍的則是在里面,并且縫在后襟上了,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封死了開衩;直裰則沒有擺,就是開衩,能從開衩處看到里面的衣服或褲子,就和戲曲里面的褶子那樣,所以直裰在后來一般是和尚、尼姑、小廝、仆人這類人穿著,便于活動,相對來說,也就不如直身、道袍那么寬大華麗了。
直裰在很多出土的明代仆役陶俑上能看到,生活中多做成青色、深青色或黑色。因此明代后期的士人們很少穿直裰。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是否對直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較之現代時裝的常見版型,漢服的版型款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華麗的,樸素的應有盡有,并且都有著自己的特色與明了的用處,這樣也更能體現出我們祖先追求的實用與經濟性啊!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