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可以說是世界上幾個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的存在了,不僅僅是中國,就連中國周邊的韓國、日本、緬甸、越南等國家,在如今的服飾特點上仍然保有漢服的一些元素風格。漢服又稱華服,“華”之一字也來源于我們的祖國——中華的華!接來下就為大家講解一下漢服為什么會消亡,以及漢服為什么要復興.
一個延續了三千七百年的民族傳統
一種影響了亞洲各國的服飾體系
一套承載了漢民族驕傲的如夢霓裳
三百年前 她在血腥中無奈離去
三百年后 她在民間如星火燎原
其一____漢服為什么會逐漸消亡呢?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于維護滿洲的統治,實行「剃發易服」,漢衣冠、束發者治重罪 。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漢族各地奮起抵制。
其中「江陰八十一日」全城九萬多百姓英勇抵抗,最后僅存50余人。 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斗爭。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與「剃發易服」有關。
此起彼伏的斗爭歷經37年之久,「嘉定三屠」清軍攻破嘉定后,清軍三次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剃發令」對當時的漢人而言,心理上是難以承受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這是千年以來形成的倫理觀,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剃發不僅有違傳統,也被視為侮辱。因此這項政策不僅遭到了傳統知識分子抵制,也激怒了下層民眾。由《嘉定乙酉紀事》、《清實錄》等記錄這一史實。
漢族長期的抵制斗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這點有限的讓步,終于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也致使了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漢族男子服飾基本以滿族服飾為模式,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
再者____漢服為什么要復興呢?
簡單來說我們不僅要復興衣冠,「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于衣冠,達于博遠」復興衣冠只是一個開始,還是想復興漢服背后的漢文化。我們復興漢服,是希望以漢服為契機,讓每一個民族的人都關注起自己民族的傳統,傳統背后的文化。恢復以往漢人的自信和精神文明,不斷地發展延續。
由于每個民族穿著民族服裝的權利都受到憲法保護,而56個民族全家福照惟獨只有漢族穿著T恤甚至西裝,因此穿著漢族傳統服裝是漢民族的權利。而漢服倡導者期望通過這場運動實現真正的各民族平等。 簡單來說還有三點:
① 重建“禮儀之大、服章之美”的華夏人文風貌;
② 重構全球化沖擊下的文化傳承和發展;
③ 重樹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回顧歷史上的文藝復興現象,都是先需要“符號”的復興,再去勾勒出整個傳統文化的復興,如意大利文藝復興。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漢服本身更像是個“符號”,首先是通過漢服運動來復興這個符號,再通過這個符號,勾勒出整個傳統禮儀、音樂、文化、國學,乃至民族思潮的復興。 可以說漢服復興運動,復興的不只是一件衣裳,而是一種文化,乃至一種信仰!
漢服,不單單是一件衣服,一種歷史的流傳,它是于我們而言比其他古物更能去窺見那久遠的歷史中的變化,更迭,是一種更能讓我們貼近祖先的方法,所以,玖玖認為,漢服的復興是一種必然,不會有任何一個國人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也沒有哪一個國人不曾對過去懷有幻想。至少,在現在的社會,在現在的我們身上,選擇保有一份如同博物館中文物的純粹、厚重或許對于我們的成長來說更為有利呢?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但在這個略顯浮躁的社會,也的確需要一些能讓我們冷靜下來的事物了!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